深圳前海,航海路西側的匯豐大樓即將揭幕啟用,將成為匯豐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新業務中心。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站在頂樓遠眺:“短短十余年,前海從一片荒地發展成為深圳新的CBD,這樣的嬗變令全球矚目。”
作為匯豐集團的核心業務之一,匯豐銀行這家總部位于倫敦的世界500強國際銀行,起家于大灣區的核心城市香港。作為匯豐集團的核心業務之一,從1865年在香港開業,到成為“跨境理財通”業務的首批試點銀行,匯豐銀行見證了粵港澳這片土地158年的滄海桑田。
如今,通過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助力企業在新經濟賽道“加速跑”、助推綠色可持續發展,匯豐這個百年“老字號”正在大灣區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扎根粵港澳:在開放沃土服務金融需求
香港是全球銀行機構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走在中環街頭,各大外資銀行林立,香港匯豐銀行大廈就坐落在皇后像廣場南端——其建筑歷經四代更迭,見證世界風云激蕩。
19世紀中業,開埠后的香港是亞洲重要的自由港。看著每日維多利亞港商船穿梭、貿易繁忙,任職鐵行輪船公司的蘇格蘭人托馬斯·蘇石蘭敏銳覺察到香港和中國內地沿海地區對融資的殷切需求。
在他的推動下,1865年3月,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在香港開張,4月上海分行開業,為亞歐之間日趨頻繁的商貿活動提供融資服務。
“匯豐一直致力于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金融橋梁。”祁耀年說。二戰期間,匯豐一度被迫將總行遷至倫敦,但又于1946年遷回香港,并為重建香港戰后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1992年,經過一系列并購和擴張,匯豐將全球總部設于英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總部仍留在香港。
近45年來,改革開放讓廣東這片熱土迸發出巨大活力,隨著珠三角制造業逐漸在國際市場立足,對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受惠于CEPA(《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實施,匯豐銀行的內地業務迅速發展,已成為廣東網點最多的外資銀行。
2011年,在匯豐歐美分支機構任職多年的祈耀年出任該司亞太區工商金融業務主管,舉家來到香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便是進一步開拓珠三角市場。“當時,我會定期去珠三角和內地其他地區見同事、訪客戶,特別是為本地制造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助力。”祈耀年回憶。
灣區新賽道:聚焦科創與綠色發展
今天,匯豐銀行已是香港規模最大的銀行,也是中國內地領先的外資銀行。158年來,該行致力于協助中國客戶在全球開拓市場、發展業務。放眼全球,匯豐集團在62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覆蓋了全球90%的GDP、貿易流和資金流。
“粵港澳聯動是我們在大灣區發展最重要的優勢。而匯豐集團的網絡和跨境業務優勢將支持我們在該地區的業務增長。”祈耀年說,匯豐在全球設有20多個中資企業海外服務部,覆蓋逾40個主要市場,已協助超過1200家中資企業及下屬機構在50多個海外市場拓展業務。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加快了三地經濟融合發展的步伐。“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經濟活動也更加頻繁,帶動貿易融資、投行服務及其他跨境金融服務需求的增長,為我們帶來更多機會。”匯豐中國副行長兼大灣區辦公室總經理陳慶耀說。
為了更好地支持企業跨境業務拓展,匯豐推出了多項聯動粵港兩地市場的創新服務,如“信貸通”服務,讓大灣區內的企業能在一天之內實現獲批信貸額度的跨境調撥。
如今,匯豐的主要客戶群體也從過去的“世界工廠”變成高科技和先進制造企業,創新和綠色融資需求不斷。
自2019年以來,匯豐先后推出總額18億美元的科技和醫療信貸基金,為近80家大灣區科技及醫療行業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去年,匯豐還推出首個大灣區可持續發展信貸基金,為推動企業實現低碳減排提供50億美元融資支持。
“匯豐對在中國市場長遠發展充滿信心。我們將一如既往,在中國與世界的經貿聯系中扮演金融橋梁的作用,積極參與并支持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祈耀年說。
對話
匯豐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金融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啟動以來,在三地共同努力下,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市場互通及金融業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日前,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
祈耀年在2020年3月上任匯豐集團行政總裁,離開任職多年的香港回到倫敦后,他時常回想起在大灣區的日子:“我和家人非常有幸能在這里生活,留下了許多回憶。”隨著“前海金融30條”等政策為外資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機遇,他期待在大灣區落地更多業務創新,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金融樞紐。
大灣區互融互通加速
不斷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記者:今年您多次到訪內地,印象如何?從2011年到香港任職以來,感受到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祈耀年:今年三月我在疫情后首次來到內地,在一周的時間里,訪問了深圳、廣州、上海和北京,一路上感受到大家的熱情,就像回家一樣。同時,我非常強烈地感受中國經濟充沛的能量、活力,以及持續開放的意愿。
我曾經在香港工作了很多年,當時我負責匯豐在亞太地區的工商金融業務。
調任集團新崗位后,我回到英國就職,但仍希望盡可能多來大灣區看一看、走一走。讓我印象最深的變化是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和高鐵線路的延伸,這讓我們在大灣區不同城市之間的往來更加便利。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在變為現實,這為大灣區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記者:匯豐在前海開拓金融業務有哪些新的計劃?
祈耀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通過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政策安排,不斷探索粵港合作的新模式,正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匯豐一直積極參與前海金融開放試點,是首批參與跨境人民幣貸款的銀行之一。今年2月推出的“前海金融30條”,為大灣區經濟互融互通按下了“加速鍵”,在金融服務民生、擴大金融業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多個領域提出了創新舉措,我們期待各項舉措的落實,并將繼續參與相關領域創新業務。
記者:您對于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發展有何建議?
祈耀年:要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金融樞紐,需要逐步解決金融監管差異、金融產品和服務跨境不暢等問題。例如可以以自貿區為試點先行先試,聚合三地金融監管力量,推動自貿區與香港金融運行規則銜接和制度對接。同時,通過創新方式和路徑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融合,推動跨部門、跨行業、跨市場金融業務監管協調和信息流動,提升大灣區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為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做好準備。
看好中國科創和財富管理市場機遇
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
記者:匯豐計劃在2020—2025年期間,對中國市場新增投入超30億元人民幣。主要將拓展哪些領域的業務?
祈耀年:在對公業務方面,我們將持續支持中國的產業升級及創新發展,協助中國企業在經濟“新賽道”上發揮競爭優勢。為此,我們最近推出了總額30億美元的新經濟信貸基金,服務重點涵蓋科技、醫療、環保技術、先進制造業和新消費等新經濟領域,進一步提升對新經濟產業的支持。
在個人業務方面,我們將加快財富管理業務拓展。去年,我們將環球私人銀行業務擴展至中國內地的6個城市,2020—2025年內地私行員工總數還將增加兩倍。我們在內地推出的“匯豐私人財富規劃”業務到2025年計劃將財富規劃師人數增至3000人,服務觸達珠三角等多個地區。
記者: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如何更好服務中國企業境外金融需求?
祈耀年:匯豐在海外的中資企業服務部團隊具有中文服務能力,熟悉兩地市場,不僅能為中資企業提供全面的綜合金融服務,還能支持和協助想要“出海”的企業了解目標客戶所在市場的情況,幫助他們連接海外市場機遇。
另外,我們還充分發揮匯豐的跨境網絡,全方位協助中資企業開拓新的海外市場。中東和東盟是匯豐重點布局發展的兩大區域。近期在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舉行的“2023年中阿企業家峰會”上,匯豐對接企業資源,助力中資企業探索中東發展的新機遇。
支持綠色轉型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記者:中國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可從哪些領域發力?金融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祈耀年:可持續發展是保持經濟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所在。中國過去幾年的實踐證明,通過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不僅能推動低碳減排,也能為經濟增長創造新的動能。以清潔能源產業為例,中國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設備生產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在支持綠色轉型的進程中,金融機構一方面可以協助確保足夠規模的融資流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通過有條件的轉型金融、逐步淘汰機制等方式,積極支持高排放行業企業的脫碳化進程。
記者:目前,中國發展綠色金融尚存在哪些短板?您有什么建議?
祈耀年:相比于中國整體信貸和債券市場規模,綠色融資占比仍然較低。此外,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中,傳統行業仍占據較為顯著的地位。金融機構需要加大對傳統高碳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持力度,積極幫助高碳產業實現低碳轉型。
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標準和規范的信息披露也是關鍵一環。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的龐大規模為其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推進標準的對照、互認、采用和轉化提供了機會。這不僅將有助于為中國的綠色發展引入更多國際資本,也能讓中國在國際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的構建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記者:匯豐將如何更好地支持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
祈耀年:過去數年來,我們在中國市場通過綠色債券、綠色貸款、可持續發展關聯貸款等金融工具引導資金流向低碳項目,并推出了可持續發展專項信貸基金,支持傳統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和新興綠色產業的發展。
在資本市場領域,我們的國際市場經驗以及對海外投資者的了解,也能在創新和豐富人民幣ESG投資產品及綠色債務工具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我們將繼續加大對綠色金融的投入,加快綠色金融服務和產品的創新,助力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總策劃 王義軍 郎國華 總統籌 王溪勇 吳哲 本期統籌 肖文舸 陳穎 張哲 記者 唐子湉)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