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烏鎮,青石橋下,烏篷船靜靜劃過東市河。日前,施耐德電氣2023創新峰會在此舉辦,千年古鎮的氤氳里,交織著數字化、低碳化轉型變革的氣息。來華36年,施耐德將前沿技術和本土智慧充分結合,實現自身和中國伙伴的雙贏。
1300公里外,珠江東岸,施耐德電氣深圳研發中心正不斷加快創新步伐?!拔覀儽械膭撔?、數字化與綠色低碳基因,與中國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趨勢非常契合,尤其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方向高度協同,期待持續參與大灣區綠色產業發展、數字經濟建設進程?!笔┠偷码姎鈭绦懈笨偛?、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雙轉型不僅可行,
還可較快帶來經濟回報”
當下,數字經濟方興未艾,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顛覆傳統產業;同時,綠色轉型要求企業把可持續融入業務,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應用技術,尤其是數字化技術,提升全要素生產力,實現‘彎道超車’,是當前每一個企業所面臨的挑戰,也是機遇?!比缡墙鹑谘芯吭涸洪L、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管清友說。
“面對上述挑戰,創新與協作正是支撐產業實現數字化和綠色雙轉型的關鍵力量?!币赋?,“應利用好數字化技術,助力企業加快數字化和低碳化的雙轉型,促進產業發展同時減少碳足跡?!?/p>
此次峰會上,施耐德電氣展示了其搭建的數字化和可持續兩大生態圈。尹正介紹,該司在中國已建成18家智能工廠和物流中心,供應鏈的整體生產效率逐年提升8%—10%;其在華工廠中有17家“零碳工廠”,15家工信部認定的國家級“綠色工廠”。在各行業用戶上的應用經驗也表明,數字化帶來的減碳比例可達20%—90%。現階段,施耐德電氣的可持續影響力收入,即給氣候帶來積極影響的產品和技術的收入,已占總營收70%以上。
“在技術和伙伴助力下,雙轉型不僅可行,而且可以較快帶來經濟回報,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笔┠偷码姎飧呒壐笨偛?、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熊宜說。
用來自中國的創新賦能全球
從1987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施耐德電氣已成為中國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的重要參與者。其為樓宇、工業、基礎設施、數據中心等行業的大量用戶提供了數字化、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并且參與了南水北調工程、北京奧運會、杭州G20峰會、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活動等重大盛事的電力保障工作。
“我們不斷強化‘中國中心’建設,已建立涵蓋研發、供應鏈、合作伙伴等在內的研、產、銷一體化機制。目前,我們在中國有上海、深圳、西安、北京、無錫五大研發中心,有超過2000位研發工程師?!币f。
他指出,當前中國正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國市場變化速度更快、用戶需求更多元,這就要求企業敏捷響應、快速支持。除了技術實力,“中國中心”正是施耐德電氣助力中國產業雙轉型的核心動力。
依托這一戰略,施耐德電氣不斷強化人才、創新、供應鏈及生態圈能力,更加貼近中國市場,滿足產業轉型需求。比如在供應鏈方面,施耐德電氣以“短鏈、共生、數字化、綠色”的戰略,不斷強化端到端綠色供應鏈建設,在華打造了包括29家工廠及物流中心的供應鏈,擁有1600多家供應商,本地化采購率超90%。
尹正強調,中國是施耐德電氣在全球重要的市場之一,特別是在電氣化和自動化領域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巴瑫r,借助中國的創新和產業優勢,中國團隊的研發成果不僅服務中國,還能走向世界、賦能全球。這里是我們的創新源泉之一?!彼f。
大灣區擁有數字化經濟發展獨特優勢
“未來我們客戶要租賃的辦公樓,得是凈零排放的建筑物。消費者將越來越多地關注建筑本體有沒有綠色認證,里面的設施設備是不是低碳環保。”施耐德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伙伴之一香港置地數字科技總經理張喆表示,綠色轉型是大勢所趨,需要技術創新,也需要各方協同。
在行業賦能方面,近年來,施耐德電氣攜手金融、樓宇、數據中心等行業優質企業,全方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雙轉型。其中,施耐德電氣為僑鑫國際金融中心提供的EcoStruxure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其降低25%的能耗,大幅縮減了運營成本,同時邁向綠色建筑。
此外,廣深地區作為中國IDC(互聯網數據中心)產業的核心市場之一,施耐德電氣積極助力這里的數據中心建設和數字化躍遷,包括為寶德科技集團打造位于深圳觀瀾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助其從傳統IT企業向新型IT集團轉型,助力深圳龍華新區成為首個綠色生態建筑群落示范基地等。
尹正指出,大灣區重視高新科技創新,擁有數字化經濟的發展特點和獨特優勢,又擁有深圳等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其創新實力不可估量。早在2000年,施耐德電氣全球智能家居亞洲研發中心便在深圳成立,也是施耐德電氣智能家居領域全球四大研發中心之一,為大灣區的產業升級與綠色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
“作為國內創新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區域。施耐德電氣未來將繼續發揮創新能力和生態圈力量等優勢,進一步支持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共同構筑綠色智慧未來。”尹正說。
■對話
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綠色轉型越早 越能獲得可持續競爭力
記者:2023創新峰會的主題為什么定為“創新融生態,加速雙轉型”?
尹正:當前,中國正加快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與綠色低碳兩大轉型迫在眉睫,也將為產業升級帶來無限可能。
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認為,創新和協作是有力的抓手。創新是發展的引擎,我們通過覆蓋技術、商業模式、制度、運營的全面創新,不斷推出更優的解決方案,更好地賦能行業用戶。同時,雙轉型是系統性變革,憑一家企業之力難以完成,因此我們一直高度重視生態圈建設,積極攜手政府部門、客戶、供應鏈伙伴、高校、大眾等生態伙伴共創共贏。
記者:推出“中國中心”的戰略考慮是什么?
尹正:施耐德電氣是注重本土化的全球企業,更加強化因地制宜的全球“多中心”戰略。我們不斷強化“中國中心”建設,在賦能本地團隊和區域管理自主權基礎上,建立了涵蓋研發、產業鏈、合作伙伴等在內的研、產、銷一體化的敏捷機制,從而更快、更好地貼近中國市場,不僅能更好地響應中國用戶需求,也能基于中國發展動能,賦能全球市場。
記者:如何看待中國“雙碳”目標給企業帶來的壓力與機遇?
尹正:向“雙碳”目標邁進、綠色低碳與增長并重是各個產業共同的發展關鍵詞,其中機遇與壓力并存。
挑戰在于,由于氣候變化加劇、國內國際政策紛紛更加強調減碳,資本市場也將ESG納入考量,消費者傾向購買綠色低碳產品。機會在于,綠色投資不僅能帶來社會價值,也能帶來經濟價值,尤其是通過運營和管理的優化,不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企業的綠色轉型行動越早,積累的經驗越豐厚,越能夠獲得可持續競爭力的優勢。
記者:為何選擇在深圳設研發中心?未來在大灣區的布局與發展預期如何?
尹正:大灣區創新資源豐富、市場經濟發達,其中深圳是中國最具活力、最堅持創新的城市之一。未來,我們將繼續發揮行業洞察和數字化技術方面的優勢,攜手生態圈,支持大灣區加速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以數字化之力共同成就綠色智慧未來。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記者 劉倩 統籌 肖文舸)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