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見面了!”第一次見面,李耀棠很熱情。
站在他身后的護工對我揮揮手,指了指太陽穴示意他記不清。我配合著,回復他說:“對呀,您身體還是這么硬朗。”
年紀大了,李耀棠不太記得最近發生的事情,但以前的生活卻歷歷在目。他出生在江門,60歲時隨老伴李云好遷入香港,一家五口住在33平方米的公屋里。

養老中心掛著香港中環的圖片。視頻截圖
在當時,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江門是僑鄉,與香港相去不遠。據不完全統計,在香港700多萬市民中,原籍江門的占20%以上,平均每5個港人就有一個祖籍江門。
今年90歲,李耀棠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跟老伴一起回到江門,在新會區養老中心住進了50平方米的雙人房。

李耀棠(左)和老伴吃午飯。
重陽將至,中心給老人們安排了很多文娛活動。李耀棠做夢都沒想到,自己還能有一天回到家鄉養老,過上歲月靜好的晚年生活:琴棋書畫,蒔花弄草,四菜一湯,白飯任裝。
據央視報道,香港特區立法會今年9月發布的《數據透視》指出,截至2024年,已有近10萬名65歲及以上香港老人選擇在廣東省定居,廣州、佛山、中山等大灣區內地城市,是香港市民首選的養老目的地。
再回江門
李耀棠跟李云好祖籍新會,相識于1962年。男方27歲,做雜工,偶爾幫忙代課;女方18歲,是印尼華僑,在雜貨鋪做售貨員。
認識的第二年,兩人喜結連理,陸續生下了兩女兩兒,生活開支巨大。改革開放后,李云好帶著老二和老四,在香港的電子廠里當流水線女工,工資比之前要高一些。李耀棠就繼續帶著老大和老三,在新會生活。
一家六口,為了生計分隔兩地。
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15年。1996年,已經到了花甲之年的李耀棠,帶著老三去到香港,與李云好團聚,大女兒則因為超齡留在了新會。
團聚的生活,溫馨而擁擠。“我們等了7年,終于申請到了公屋。之后又花了30萬元,把公屋買了下來。”第二年香港回歸,他們擠在將軍澳300尺(約等于33平方米)的公屋里,看了那場激動人心的閱兵式。

新會城區。視頻截圖
在工作日,5個人每日見面的時間并不長。兒女有開叉車送貨的、開雙層巴士送客的,也有在夜校當文員的,李耀棠年紀大了,只找到一份保安的工作——香港寸土寸金,工資高,開銷也高,他還想干點活賺點錢。
一晃快30年,李耀棠最近的身體變差了,醫生說他“三高”,要經常跑醫院拿藥吃。老伴李云好也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常常不記得上一頓吃了什么。
“我以為這輩子就在香港養老,不會有什么變化了。”李耀棠跟我分享這一切的時候,坐在隔壁的老伴李云好常常點頭,話很少:“他的記性比我好。”
跟李耀棠同鄉同齡的林蘭芳,更早一點去香港。1973年,她隨丈夫到香港生活,在餐館后廚洗盤子。今年回江門以前,她跟兒子兒媳住在深水埗,每天能料理自己的生活,中午自己做飯吃。
如果不是春節前摔了一跤,林蘭芳也沒想到自己還會回江門。
公辦養老
作為全省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市之一,江門2024年末戶籍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市戶籍總人口超24.6%,相當于每4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年人。按照國際通行評判標準,江門已處于中度老齡化社會。而在經濟第一大區新會,老齡化的程度比全市還要高,達25.98%。
從2014年到2019年,新會前后花了5年時間、投入5億元,建起了新會區養老中心,可以提供醫療和養老服務近1000張床位。它的運營模式最大特點為由公立醫院托底提供醫養結合服務。
早在2016年,江門就入選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城市。新會區中醫院副院長、養老中心主任梁錦業解釋,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病且往往多病共存,養老中心強化中醫藥與養老服務銜接,不僅有康復鍛煉等服務,還提供急病救治、慢病管理等醫療保障。
在建設養老中心前,中醫院曾經去往多座城市學習,在一線城市比如深圳,大部分養老機構都是民營。除了唱歌跳舞等文娛活動安排豐富,不少機構還提供外出旅游等增值服務。新會區中醫院黨委書記盛波說:“這些都是針對生活能夠自理的活力老人,我們這里不一樣。”
這里的老人確實不一樣。
已經入住的近500位老人,平均年齡84歲,中度以上失能80%,重度失能56%。對于很多家庭來說,照顧失能老人的壓力是巨大的,不僅因為他們常常要跑醫院,還因為他們的情緒極易波動狂躁,難免激發家庭矛盾。
“養老中心是這些老人的最好歸宿,尤其是公立的。”盛波覺得,公立的養老中心具有普惠性,賺錢的念頭少一點,照顧老人也純粹一點。
帶著這份養老情懷,新會區養老中心運作了6年。今年2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福利署宣布,“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新增4家養老機構,新會區養老中心是其中之一,成為江門首家。
這意味著,符合條件的香港長者可以到新會養老,院舍的食宿費用、護理服務、個人照顧費用及基本醫療費用則均由香港特區政府承擔。
就在同一個月,江門提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推進銀發經濟領域跨區域、國際性合作,支持港澳、深圳投資者在江門興辦養老等社會服務機構,爭取香港“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落地,高水平規劃共建大灣區西翼銀發經濟產業園區。
消息很快傳到了李耀棠的耳中。
葉落歸根
對于李耀棠來說,江門是他曾經回不去的家鄉。
一來,老伴和孩子們都在香港,可以照顧已經90歲高齡的自己。二來,“三高”、帕金森病纏身,他想著香港醫療水平高一些,還能享受醫療補貼,也就從來沒有動過回家鄉養老的念頭。
今年春天,兒子跟他聊起,說新會區養老中心入選了“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他在香港領的補貼回內地也能用。
“要不我們回去看看?”一開始李耀棠并不相信,內地的養老環境會比香港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跟著兒女們回了一趟新會,老伴因為行動不便沒有成行。
不曾想,這趟回鄉之旅,徹底改變了兩人的生活軌跡。
地方大,環境好,價格公道,圖書室、健身室、電影室齊全,還有唱歌、書法、繪畫課程,身體有什么不舒服,一個電話就有醫生上門……李耀棠一口氣盤點出這里的優點。他總結:“我沒想過這里條件這么好,簡直是五星級。”
當天回到香港,他迫不及待跟老伴分享,兩個人在2025年6月1日就住進雙床房,過上了在老家養老的生活。從江門到香港謀生,又從香港回到江門養老,這次搬家,他們不再擔心分隔兩地。
李耀棠說,這個日期他會一直記得,那是他落葉歸根的日子。
最近,他拜托兒子訂做了一面錦旗,送到養老中心,他要謝謝醫護人員對夫妻二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在樓層活動區舉行的錦旗交接儀式上,他給同樓層的鄰居們買了水果,臉上容光煥發。
他說,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
老鄉作伴
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能這么快適應內地的生活,盡管這里的走廊掛著金紫荊廣場和維多利亞港的照片,進進出出的工作人員也都講粵語。
第一次跟林蘭芳見面,護士長崔惠蘭的印象是:要坐輪椅、不愛說話。
在香港生活的幾十年里,她往年只有2個時間回家鄉:家婆生日和圣誕假期。對于養老,她沒想這么遠,打算見步行步。不料,今年春節前,她獨自在家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從此坐上了輪椅,生活難以自理。
大年初九,因為兒子兒媳要上班,她被送回了家鄉新會,在一所鄉鎮養老院住了下來。
“半個月前還在香港好好的,怎么現在就孤零零一個人在內地了。”這個問題困擾著林蘭芳。即使在5個月后,兒子幫她辦理手續搬到了新會區養老中心,她也沒有想明白。

對于他們來說,生活上的不適應,無關香港還是內地,更多源于家里和養老機構的場景切換。衰老與死亡,始終是艱難的一課。
崔惠蘭說,入住的老人常常要面對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一些傳統觀念把養老院與兒女不孝關聯起來,容易讓老人產生“老了沒用了”“子女想拋棄我”的念頭。情緒低落導致不說話、不吃飯,是常有的事情。
如果他們必須完成一次生命教育,那回家養老,或許能讓這一課來得溫柔些。
盛波介紹,目前養老中心入住的20位香港長者,大多祖籍江門,或者在江門有家屬,老人們很容易找到老鄉。
林蘭芳在這里找到了同是新會大澤的好姐妹。每到喝早茶的日子,她們會相約飯堂,吃著馬拉糕和燒賣,聊上好久。她每天的日程都很滿:早上5點多醒來,6點做早操,7點吃早餐,10點洗澡。下午是理療、唱歌、乒乓球,每周再看1次電影。精神好的時候,她能離開輪椅,拄著拐杖走上幾步。
林蘭芳跟兒子約定,每個月回來看她一次就好。日子也不用特別選定,因為每天都有護工幫她梳洗,無論什么時候來看她,都是那么干凈整潔——“這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盛波說,這關乎老去的尊嚴。
方便探望
像李耀棠和林蘭芳一樣,選擇在內地養老,正在成為香港老人的養老新趨勢。
全省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參加“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入住長者為657人。他們通過跨境養老,享受到了優質的醫療和養老服務,也促進了大灣區銀發產業的發展。
在深圳,多家入選計劃的養老院配備了完善的三甲醫院“服務圈”,與多家大型醫院建立了“綠色通道”和雙向轉診。通過高鐵半小時左右直連香港,家屬可以實現“上午探親下午返港”。

高鐵出行的便利,讓家屬可以實現“上午探親下午返港”,圖為廣深港高鐵。
82歲的香港長者李奶奶入住了廣州的養老機構,通過疊加使用“長者醫療券”及“港澳藥械通”政策,她在內地享受到了與香港接近的醫療及用藥服務。通過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她從認知能力下降、溝通困難,變得開朗積極,身心狀態顯著改善。
有了深中通道的加持,中山也成為不少香港老人的選擇。去年底,香港長者馮伯成為火炬開發區里的“居民”,他的女兒說:“這里房間走廊都有扶手,燈光充足,不怕老人家會跌倒,真是大開眼界。”現在每到周末,馮小姐都會沿著深中通道,到中山探望父親。“開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很方便。”

深圳多家養老院入選計劃。受訪者供圖
就在這個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持續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參加計劃的內地養老機構將從15家增至24家,覆蓋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門、肇慶8個大灣區內地城市,進一步推動粵港兩地養老服務領域交流合作與優勢互補、提升兩地長者生活質量。
盛波希望,會有更多有需要的香港老人,放下心中的成見,選擇加入計劃。畢竟,何處心安,何處為家。
采寫:南方+記者 李靄瑩
圖片:熊毅(除署名外)
攝影/剪輯:熊毅
設計:區瑞香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