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強烈的使命感,莫偉軒或許不會在許多人看來該退休的年齡,毅然來深圳前海再次“創業”。
莫偉軒是香港60年代生人,卻自上世紀80年代畢業后即投入科技行業,這在彼時把金融業作為擇業首選的香港年輕人中極為少見。
此后30多年,他創過業、做過風投,在香港科學園工作了10年,帶領團隊設立多個初創支持計劃、創投基金及引進龍頭企業,見證了香港科技領域發展的良好起步,亦深刻認識到它的長短板。
2024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下稱“夢工場”)面向全球公開選聘港籍高管團隊,并面向港青港企推出“1元入駐孵化、5億組建基金、1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的“1510”升級發展模式,莫偉軒就在此背景下成為夢工場運營公司首位港籍總經理。
“深圳和香港都是國家重要的發展引擎,如果兩地能深度融合、優勢互補,將大大提高大灣區創新科技能力。我希望通過專業、誠信、融合的理念,讓更多香港科研高校機構、龍頭企業、應用場景等落地,讓夢工場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深港創新創業平臺。”莫偉軒說。
“在香港科學園的十年,我們投資孵化的企業80%是香港企業,引入的是‘全周期孵化+耐心資本+跨境網絡+龍頭企業’策略。”莫偉軒逐一進行解釋。其中,“全周期孵化”是從高校入手,為其提供“苗圃、孵化、加速、上市”的全鏈條幫助;“耐心資本”是設立基金,“我們成立了一只數千萬港幣的種子基金,但它可以撬動近20倍的社會基金跟投。”
“跨境網絡”是搭建全球創新創業服務網絡。“香港是個開放型城市,高校很多教授都不是香港人,而是來自各地和海外,所以科技企業也大多以國際市場作為藍本”。而“龍頭企業”則是通過引入香港機場等龍頭企業助力初創企業發展。
“在一個完善的創新系統里,有初創小企業、加速企業、中型企業和龍頭企業,對于生態圈很重要。我們用了十多年時間,把很初創的物理空間園區從以服務為主變成以生態系統為主。”莫偉軒說。而這一過程中,他也更深刻地了解到香港科技產業發展的痛點。
“比如,金融與房地產業占經濟主導地位,高房價推高企業租金成本,產業結構和成本制約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缺失、科技人才存在斷層與流失。而與之相對的是,深圳在科創領域則快速崛起。”莫偉軒說。
2021年10月6日,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構想。彼時,香港已開始在落馬洲建設新的香港科學園,莫偉軒也被作為先頭部隊來到河套,助力科學園深圳分園設立和河套一區兩園協同發展。
“香港未來的產業布局將呈現‘北科創、南金融’格局,我在河套待了3年,完成了階段性任務。前海也是深港合作最緊密區域之一,來這邊可以更好地幫助香港科技發展,促進深港融合。”2024年9月,莫偉軒成為前海夢工場運營公司總經理。
事實上,莫偉軒對夢工場并不陌生,早在其開園運營時,他便來過,對夢工場印象深刻。但10年后,當他真正來這里工作時才發現,前海科創企業敢于創新、拼搏奮斗的創業家精神,比他想象中更讓人意外和驚喜。“即便是周末,也能看到很多年輕人和科研人員仍在加班或走訪”。
“深圳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于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心,扮演橋梁角色,而前海則是核心中的核心,既可以做香港和海外公司進入內地市場的跳板,也可以成為大灣區和內地公司出海的橋梁。”莫偉軒認為,如果深港兩地能深度合作,將極大提高大灣區創新科技能力。
轉眼間,莫偉軒即將迎來在夢工場履職周年。在前海管理局賦能夢工場“1510”升級發展模式的加持下,莫偉軒以往積累的豐富經歷以及港式思維優勢都得以釋放,園區逐漸建設出可滿足從產業園區向國際化創新平臺轉型的專業化職業化團隊,詠藜園、永年士多、愈欣書店等港資品牌入駐則讓園區“港味”愈發濃郁。
目前,夢工場與香港最具規模的兩大科技產業園——香港數碼港和香港科學園也逐步有了更密切的合作。比如,已與數碼港開展了項目互推機制,209家通過夢工場遴選的項目中,就有53家來自上述兩個園區。以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睿思芯科為代表的一批夢工場入駐企業則在香港落地或計劃落地。而這種“雙向奔赴”,也將推動深港兩地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動。
“到2025年底,希望夢工場能會同香港各方共同培育引進國際著名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和外資高成長企業,讓在園企業和園區生態質量全面‘提檔升級’。2026年初,則計劃將夢工場‘1510’發展模式帶出海,重點面向中東和東南亞等國際市場進軍。”莫偉軒計劃著。
【延伸閱讀】
(記者 張瑋 視頻 謝昊燃 實習生 朱小雅)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