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本布局更趨謹慎的當下,前海正成為外資逆勢加倉中國的關鍵落子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前海管理局獲悉,今年前三季度,前海合作區實際使用外資152.7億元,同比增長25.4%,占深圳市比重56.4%。其中,實際使用港資122.6億元,同比增長40.6%,占前海實際使用外資比重80.3%。
25.4%的實際使用外資增速,較前海上半年15.9%的增幅提升了9.5個百分點,顯示出外資信心持續增強。
其結果是,已有超1.2萬家外資企業在前海落戶,綠葉醫療外商獨資醫院、國泰航空IT辦公室、通力電梯中國南方總部、富邦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分行、日本愛思專利事務所等重點項目先后落地。
“前三季度前海外資表現有兩大亮點:一是科技創新成為重要突破口,二是服務貿易領域持續發力。”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副院長、前海分院院長曲建認為,跨國企業對華投資邏輯正在重構——從追求成本優勢轉向深度嵌入中國創新體系。
AI驅動的“科技敘事”與電信、醫療、金融等重點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形成共振,使前海在不確定的全球環境中展現出稀缺的確定性。
這一趨勢不僅折射出中國產業升級的方向,也映射出全球資本流動的新邏輯——押注技術協同,而非簡單產能布局。
深度嵌入中國“科技敘事”
8月,在華布局近30載、以中國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通力集團再度落子,在前海設立中國南方總部,并建設研發中心、智慧物流與裝配中心。
“電梯行業正經歷比較大的變革。新建住宅減少,對新梯的需求也在減少,與此同時,對現有電梯的更新改造需求不斷上升。”通力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菲利普·德龍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行業不確定性加劇之時,選擇“加倉”大灣區,通力向世界釋放了極為關鍵的積極信號。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張國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以來,外部環境急劇變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國集團與資本的擴張意愿,每一筆資本的流入,決策都更趨謹慎,對要素密集型、附加值偏低的傳統制造業投資傾向明顯下降。
積極的一面是,深圳機器人“八大金剛”、杭州“六小龍”等科技新銳嶄露頭角,讓外資看到了中國經濟之韌性與巨大潛力。愈發鮮明的“科技敘事”帶動大摩、瑞銀、高盛、德意志銀行等國際大型投資機構“看多”中國資產。傳導至產業端,外資正積極融入中國創新體系,從單一產能合作逐步轉向技術協同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嵌合。
以通力為例,此番布局前海并非興建大規模生產制造基地。通力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兼大灣區董事總經理謝佶雋談到:“設立南方總部,將實現更緊密的客戶合作,強化生態伙伴協作,全面提升客戶服務水平;研發中心將專注于更新改造解決方案和數字化維保,同時推動港深技術交流與合作;智慧物流中心已投入使用,完整落地后將顯著提升大灣區城市群更新改造項目的供應鏈效率。”
7月,香港最大航司國泰航空在前海落地“國泰集團數碼與信息科技深圳辦公室”,成為其在內地規模最大辦公場所,面積超2500平方米。該辦公室同樣不止于傳統航空服務,而是承擔集團全球范圍內的系統開發、質量保證及技術支持任務,同時聚焦中國市場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全面支持集團數字化轉型策略。

(國泰深圳IT辦公室。受訪企業供圖)
據介紹,國泰航空每年在數字化和信息科技領域的投資超30億港元。之所以在前海設立IT辦公室,國泰數碼部總經理鄒銘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前海擁有“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戰略定位,且具備科創資源和人才優勢,坐擁大量頭部科技企業總部,“我們進行數字化轉型,可以跟科技企業有更多項目合作,AI應用落地也是前海的強項。”
截至9月底,前海集聚了科技企業5.5萬家。疊加“深港穗”創新集群問鼎全球,前海已是大灣區科技服務密度最高、創新濃度最足、國際化程度最深的區域之一。
“含科量”的提升吸引通力、國泰等企業堅定投出“信任票”。截至目前,前海已有超1.2萬家外資企業落戶,前三季度實際使用外資達152.7億元,同比增長25.4%,占深圳市比重56.4%。其中,實際使用港資122.6億元,同比增長40.6%,占前海實際使用外資比重80.3%。
服務貿易開放提速
長期以來,服務業是我國最大的外資流入領域。前三季度,我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4109.3億元,占總量(5737.5億元)超七成。
細究其產業構成,物流運輸、商務咨詢等傳統領域之外,研發、中試、知識產權、股權投資等專業化服務與“科技敘事”相伴而生,也獲得極為廣闊的成長空間。
以知識產權為例,中國是全球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大的來源國。深圳去年PCT申請量達1.63萬件,連續21年居全國城市首位。知識產權服務國際化關乎我國市場主體的創新成果能否在全球獲得有效保護,關乎提升我國經濟實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作為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前海近日邁出關鍵一步:日本愛思專利事務所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批準,在前海設立在華常駐代表處,成為深圳首家獲批成立的外國專利代理機構在華常駐代表處。該事務所連續10年發明專利申請代理量超1000件,尤其擅長人工智能、機械控制、生物化工等技術領域。
將時間線拉長,從全國首家粵港澳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到廣東省首家中外律師事務所聯營辦公室、全國首家東歐律師事務所駐華代表機構等,前海不斷加大服務貿易開放力度,優化資金、人員、數據等要素的跨境流動。

今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要求推動電信、醫療、金融、商貿文旅、交通運輸等重點行業領域開放。這為外商帶來了全新的投資機遇,前海基于長期的開放優勢,無疑又是落子“首選地”。
電信領域,深圳已有伊登軟件、西門子數字科技、優克聯新等15家外資企業獲得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批復。西門子數字科技相關負責人透露:“增值電信業務是西門子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或將在前海成立新的全資公司,構建西門子數字化業務組合。”
醫療領域,綠葉醫療集團將在深圳建設國際醫療總部和外商獨資專科醫院,目前已在前海取得營業執照,正推進相關建設和落地事宜;深港細胞谷(深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5月落戶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為2024年9月商務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干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相關試點政策在廣東自貿試驗區的首次實踐。
金融領域,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數據顯示,深圳開展全國首批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引入境外資本投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等前沿領域,累計金額超77億美元;探索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總量管理,目前3家試點企業已獲批9億美元額度。而前海QFLP、QDIE試點機構占深圳近八成,其中港資機構占全市九成以上。
何以成“首選地”
扎實的產業基礎、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穩步擴大的制度型開放,是外資企業對中國充滿信心的重要原因。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與政務服務效能,則讓外資真正不再“見外”,不僅引得來,也留得住、發展好。
近兩年,前海管理局密集出臺《支持科技創新實施辦法》《關于支持研發中心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關于支持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等科創專項政策,其中都涉及對港資、外資企業“真金白銀”的扶持。
例如《關于支持研發中心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明確,符合條件的研發中心可獲最高200萬元研發準備金,跨國企業全球研發中心可疊加獲最高600萬元支持。同時,研發中心上年度符合要求的直接投入費用、折舊費用與長期待攤費用、無形資產攤銷費用等,按總額20%可享最高300萬元支持。
《關于支持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提到,支持港澳及國際重大科研成果在前海開展成果轉化,對獲得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資助1000萬港元以上的項目,上一年度在前海研發投入300萬元以上的科技服務業機構,將按研發投入20%予以獎勵,每年最高150萬元、累計不超過3年。
全市層面,深圳已累計認定10批跨國公司總部企業,受認定企業可享受人才獎勵、貨物通關便利、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利好。前三季度,通力電梯、大新銀行、海信信揚等11家企業新評為深圳市跨國公司總部企業,總數達51家。

在世界銀行最新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中,“企業感受度”被重點提及,評估維度包括經營主體在各個營商環節付出的時間、成本、遇到的阻礙等。
為讓外資企業有更好的體驗感與歸屬感,今年以來,前海管理局推動AI賦能產業扶持資金審核,提供“零跑腿、秒反饋、極速到賬、全程無憂”的便捷服務體驗。
“登錄前海企業服務一體化平臺,系統自動列明申報條件和材料清單,關鍵數據從政務云平臺一鍵調取。如果審核不通過,系統會詳細告知原因,企業可隨時修改再次申報。”碧辟小桔新能源政府事務專員程凌強介紹道。
如今,企業申領外資獎勵資金的材料減少70%,僅需上傳2份佐證文件和1份承諾書,系統實時審核申請條件,自動反饋可申領金額。程凌強提交申請后,僅10天就收到182萬元扶持資金,而以往類似流程需耗時3個月。
華南美國商會主席兼會長哈利·賽亞丁表示,前海一流的營商環境得益于政府治理的高度透明化、企業注冊程序的簡化便民,以及企業成立后提供的全方位政策支持。據該商會統計,超52%的會員企業計劃未來在前海開設新的辦事機構,更多的國際“信任票”值得期待。
(記者 陳思琦 )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