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海關總署發布《2024年度全國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排名結果》,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前海綜保區”)以全國A類第三名的成績首次躋身三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進入全國前三的綜合保稅區。
從2023年的第19位躍升至第3位,16位的跨越式提升不僅刷新區域紀錄,更標志著其發展質量、開放能級與核心競爭力實現質的飛躍,為深圳外貿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前海綜保區首次獲評A類前三
全國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是反映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年度“大考”。前海綜保區憑借全方位的亮眼表現首次獲評A類前三,其發展成果可從多組關鍵數據中清晰窺見。
2024年,前海綜保區進出口總值達3752.5億元,同比增長49.9%。這一增速遠超全國綜保區平均水平,進出口規模位列全國第四、廣東省第一,占深圳全市三個綜保區進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二,成為深圳外貿增長的核心引擎之一。
深圳海關所屬蛇口海關前海綜合保稅區監管一科副科長鐘楷介紹:“目前前海綜保區內已集聚進出口百億級企業9家,其中越海全球成功躍升為千億級深圳市外貿領頭羊,嘉里大通、馬士基供應鏈等10余家企業更實現營收翻倍增長,龍頭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的發展格局逐步成型。”
即便面對2025年以來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環境,前海綜保區仍展現出強勁的抗風險能力與發展韌性。今年1-7月,其進出口規模達2215億元,同比增長19.1%,創同期歷史新高,外貿“壓艙石”作用持續凸顯。
“保稅+”模式“多點開花”
在通關便利化改革與業態創新的雙重驅動下,深圳海關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撐。針對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等高價值產品,創新海關監管模式,支持建設電子元器件與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大幅壓縮企業通關時間,真正將“時間成本”轉化為 “企業效益”。
“通過簡化流程、精準監管,前海綜保區已逐步實現‘通關最快、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的營商環境目標,為企業開展國際貿易掃清障礙。”鐘楷表示。
“保稅+”新業態的培育更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引擎。結合區內企業實際需求,深圳海關會同前海管理局積極向上爭取政策支持,順利將大疆玩具無人機、西門子核磁共振成像裝置零件等企業亟須開展維修業務的商品納入商務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的《關于發布第三批綜合保稅區維修產品目錄的公告》目錄,為企業破解“維修難、成本高”的瓶頸。
以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關務經理付光明介紹:“以往出口的磁共振零部件無法返廠維修,只能在國外設立維修點,場地、人工成本極高。如今依托前海的保稅維修政策,我們將全球售后點‘搬’到區內,不僅降低了30%的全球服務成本,還能更快響應客戶需求,為中國高端醫療設備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制度創新樣本。”
“保稅+”業態的創新不僅賦能維修業務,還在租賃領域結出碩果。7月28日,深圳首架民航發動機保稅融資租賃業務在前海綜保區順利清關,并交付承租企業順豐航空有限公司。
順誠融資租賃(深圳)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孫旭元介紹,保稅租賃飛機發動機能有效緩解企業資金占用壓力,依托深港陸運口岸的便利化條件及蛇口海關“一站式”通關服務,不僅提升了通關效率,還節省了運輸成本。“后續我們還計劃拓展更多航空設備租賃業務,依托前海的政策優勢整合資源。”孫旭元表示。
截至目前,前海綜保區累計開展保稅租賃業務涉及飛機11架、船舶2艘、飛機發動機1架,貨值近40億元,成為區域外貿新的增長點。
深圳海關依托前海綜保區的平臺及政策優勢,推動保稅研發、保稅維修、保稅展示、保稅租賃等“保稅+”模式“多點開花”,不斷優化與升級,成為撬動貿易新業態的杠桿。
前海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密切聯動海關、稅務、金融等監管部門及機構,堅持“問需于企、問計于企”,持續做好企業服務保障工作,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全力推動前海綜保區在全國綜保區格局中持續爭先進位,助力深圳外貿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型經濟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