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戰略定位之一。
《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稱《南沙方案》)提出,要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國際化高端人才聚集。這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一脈相承。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之一,南沙正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進一步提升區域競爭力。在省級層面將提供哪些支持?日前,省科技廳廳長王月琴接受南方日報專訪。
圍繞南沙科學城構建多層次科研主體創新平臺
記者:《南沙方案》將“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作為五大任務之首,強調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省科技廳為此已經做了哪些工作?
王月琴:一是支持高水平建設南沙科學城。《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2—2035年)》已獲省政府批復、市政府印發實施;南沙科學城管委會掛牌成立,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二是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明珠科學園一期南部組團已投入使用;中部組團、北部組團已完成土體平整,具備施工條件。大灣區全空間無人體系及低空經濟產業孵化基地揭牌暨廣天院飛演指控中心在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明珠科學園園區揭牌成立。三是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技園獲批全省首個具有粵港澳合作特色的大學科技園。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聯合江門雙碳實驗室建設粵港碳中和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獲批第三批省級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四是加快推進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依托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建設的嶗山實驗室廣州研究院揭牌運營,積極承擔國家戰略科技業務,打造具有南海特色的創新基地。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項目于2025年2月底開工建設。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科考碼頭一期竣工,“瞭越”號綜合科考船圓滿完成5次海試任務,進一步提升在海洋科考和海洋資源開發方面實力。
推動企業資源與人才資源加速集聚
記者:南沙作為粵港澳合作發展的重大平臺之一,不僅是支撐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載體,也吸引企業、人才等一批創新資源落地。在持續優化南沙科技創新生態方面,省科技廳有何行動舉措?
王月琴:在吸引企業資源落地方面,省科技廳大力支持南沙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是積極培育科技企業。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5.48%,再創新高。全區集聚高新技術企業超1300家、“專精特新”企業超過1000家,17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二是支持南沙加快發展數字產業。圍繞廣州數據交易所打造的規范、便利、高效、繁榮的數據產業生態,落地了全國首例數據跨境交易案例。三是推動關鍵領域產業發展。推動引進芯片材料、設計、設備、制造、封測等關鍵領域企業落戶,澳晶芯、忱芯等領域企業均已注冊落戶南沙。芯粵能2024年全年總產值超1億元,芯聚能2024年全年產值約9億元,南砂晶圓已建成年產20萬片各類晶片產能,成功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四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進南沙創建廣東省未來生命健康產業園,已集聚約400家生物醫藥企業,產值超360億元。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累計為2390家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172項,撬動企業研發投入超過4億元,創造社會經濟效益超36億元。
在吸引人才集聚方面,省科技廳大力支持南沙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區。一是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聚焦高精尖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擴充外國高端人才和外國專業人才的認定范圍。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積極做好外國專家、外籍及港澳臺高層次人才審批認定工作。二是吸引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加強與廣東院士聯合會合作,發揮好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平臺優勢,吸引院士專家團隊來南沙創新創業。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高端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創業團隊認定中明確科研人才、團隊核心成員量化要求,在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中規定戰略科學家等人才招引考核指標,形成以項目聚人才、以人才興產業的良性循環。南沙科研機構集聚人才超3000人,高新技術企業現有研發人員約30000人。三是積極探索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重大科創平臺為試點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與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澳門專才發展學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在香港、澳門、南沙同時揭牌成立“粵港澳人才協作辦公室”。
提升重大科研平臺科技攻關與服務產業能力
記者:《南沙方案》提出到2035年,南沙區域創新和產業轉化體系更趨成熟,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明顯提升。下一步,在持續深入推進《南沙方案》落實工作中,科技部門如何落實部署?
王月琴:一是建強做實南沙科技力量。科技部門將以實施《南沙方案》為總牽引,充分用好省南沙工委統籌協調作用,強化科技工作重點環節的統籌、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協調、科技創新的全鏈條管理、科技管理工作的協同聯動。加快提升南沙重大平臺創新能級,加大對南沙重大創新平臺的支持方式與力度,積極爭取在南沙布局更多高能級平臺,進一步提升南沙重大科研平臺的科技攻關、服務產業能力。
二是強化粵港澳三地科技聯合創新。持續探索完善聯通港澳、接軌國際的科技創新管理機制,鼓勵粵港科研機構聯合組織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項目,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及產業化的聯動發展。加快香港科技園南沙孵化基地投入運營,聯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共同開展粵港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強化基礎研究、產業聯動和人才支撐。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大學科技園建設發展,高標準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力促更多港澳成果在南沙落地轉化。
三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科技部門將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常態化推進科研用物資跨境正面清單制度,積極推動粵港澳物流數據跨境合作。通過政策支持、對外宣傳、賽事獎勵補助等方式,吸引更多香港、澳門企業落戶南沙。積極辦好大灣區科學論壇,充分利用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建成、南沙屬地辦會的優勢,積極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吸引國際高端創新機構、研發中心、國際科技組織等落戶南沙。大力支持港澳創業青年內地行、海外人才赴粵交流,吸引高精尖科學家和創新創業團隊集聚南沙。支持南沙科技型企業培育工作,推動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和廣州南沙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做大做強。支持南沙發展智能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重點產業領域。深入實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優化外籍人才服務。
(記者 吳冠霖 統籌 黃少宏 柳時強 )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