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來自俄羅斯、韓國、愛爾蘭、德國、巴西、波蘭、瑞典等7個國家的十余位全球頂尖醫美專家和行業協會負責人集聚前海,實地了解前海發展和參觀前海國際醫療機構和平臺載體,為未來合作鋪路。
而此前不久,一場在前海舉行的IBD國際學術論壇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多個國家地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知名炎癥性腸病專家共同參加,探討從基礎到臨床、從前沿到實踐的最新醫學成果和經驗。
論壇的主辦方正是開業不久的前海泰康醫院。該院是前海管理局與泰康保險集團合作按“三甲”標準建設的一家國際綜合醫院,總投資規劃近50億元,引進近50位學科帶頭人,開設近50個臨床和醫技科室,規劃床位1100張,被視為前海推進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建設的里程碑,也是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的重大平臺載體。
事實上,近三年來,前海建設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的步伐不斷加速,從出臺全國首個港澳醫療機構支持政策、啟動首批醫院質量國際評審認證、落地前海首家港資醫院、建成開業前海首家國際化社康,到獲批“港澳藥械通”政策、引進深圳首名香港護士跨境執業等,一系列“首次”創新舉措推動深圳國際化醫療服務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前海已集聚了10家國際化醫療機構。2023年,前海4家三級以上醫院向境外患者提供國際化醫療服務總計超過4.2萬人次(其中港籍患者占72%),為境外人士在前海工作生活提供優質醫療配套服務。
先行先試探索
對港澳醫療機構扶持政策擬擴展至外資醫院
前海處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心位置,是大灣區內外循環交匯的重要節點,有利于國際醫療服務交流合作和醫療資源要素的集聚。2021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明確提出“支持港澳和國際高水平醫院在前海合作區設立機構,提供醫療服務”“支持港澳醫療機構集聚發展,建立與港澳接軌的開放便利管理體系”。
2023年12月,國務院批復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要提升前海醫療服務和創新水平。引進港澳和國際優質醫療資源,建設高水平國際化醫院集團,打造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
根據《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國土空間規劃(草案)》,前海將重點打造多層級、全覆蓋基層醫療體系,提供滿足多層次需求的新型醫療服務。到2035年,擬規劃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近萬張。目前,擴區后的前海可為國際化醫院提供8處共20余萬平方米的發展用地。
為吸引港澳醫療機構落戶前海并實現集聚發展,前海管理局與深圳市衛健委聯合發布《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支持港澳醫療機構集聚發展辦法》(下稱《辦法》)。這是全國首個支持港澳醫療機構在內地集聚發展的政策,圍繞港澳醫療機構在內地開辦醫療機構投入較大、投資周期長、盈利見效慢等問題,從醫療機構舉辦、醫用設備采購、辦醫場地租金等方面給予港澳醫療機構全方位支持,最高可予以2000萬元獎勵,很快吸引到森港口腔醫院、美中宜和醫院等多家港澳醫療機構落地或布局前海。
前海管理局方面透露,《辦法》資助范圍將擴展至外資醫院。同時,還將持續推動相關政策創新,針對外資醫院機構設置、外國醫療專業技術人員來華執業、外資醫院監管等方面政策堵點和難點,系統梳理政策訴求清單,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
跨境機制銜接
推動深港醫療服務實現跨境“五通”
為實現港澳及國際醫療服務跨境銜接,近三年來,前海積極推動深港兩地“機構通、醫師通、藥械通、醫保通、標準通”接連落地。
2023年2月,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被廣東省衛健委列入第二批“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名單,“港澳藥械通”政策首次落地前海。目前,前海4家醫院獲批成為“港澳藥械通”指定醫療機構,累計引進12種臨床急需港澳藥械,共提供381人次服務,惠及全國23個省份的260名患者。
2023年9月,深圳市首名香港護士在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完成短期執業注冊,標志著“醫師通”在前海落地。此后,前海積極鼓勵有優秀臨床經驗或同行認可度高的港澳醫療技術專業人員來前海執業,通過前海多家醫療機構與香港醫療機構合作,已有至少9名港式全科醫護在該區提供港式診療服務。
在國際商保跨境結算方面,前海3家醫療機構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與80余家國際商保公司合作,提供就醫費用跨境直付結算服務,讓境外人士在前海可享受就醫費用跨境直付結算服務。
“前海在醫療領域積極制定國際藥品及新技術應用的先行先試政策。比如,‘港澳藥械通’政策能為新病、疑難重癥、罕見病患者提供最先進的藥品;港澳醫師、醫療機構等資源則有利于建設國際化醫學中心的人才培養體系。”深圳前海泰康醫院副院長李賢新介紹,該院運營兩個多月便吸引了不少港澳人士以及國際友人前來咨詢、問診、治療。
該院國際醫療部主任秦迪也覺得前海在國際醫療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強。“前海在國際醫療服務、跨境醫療合作等方面的優勢,是其能在營造國際醫療環境方面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可吸引眾多國內外醫療資源聚集發展,共同打造優質醫療生態。”秦迪說。
接軌國際標準
推動區內醫療機構國際化轉型
要打造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必然要在規則上接軌國際,“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認證標準體系”改革創新也率先在前海落地。
2022年9月,國內首個經國際認證的醫院評審標準《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2021版)》在前海發布,首次實現了我國醫院評審標準國際化。2023年3月,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落地前海,并在前海舉辦首批醫院評審認證啟動會,13家醫院(其中香港醫院4家)參與首批認證。
目前,已有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等3家醫院通過評審認證并獲授牌,同時外資醫院落地前海也可更加便利參與國際評審認證,獲得國際認可。
與此同時,前海也在推動區內醫療機構國際化轉型。比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已成功落戶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科深圳分中心),并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共建母胎醫學研究所;前海蛇口自貿區醫院開設國際名醫診療中心,成為深圳涉外診療量最大的醫院之一;深圳恒生醫院成為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授牌的首批國際醫療旅游試點示范基地。
“前海會同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市投資促進局、市醫保局以及寶安區和南山區等相關單位,全面整合前海及周邊國際醫療優質資源和重點項目,聯動深圳各區推動‘醫、教、研、產’一體化發展,共同推動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建設。”前海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前海還將瞄準國際一流醫療機構品牌,加快引進“高端醫療+稀缺專科”國際化醫療機構,構建多元化國際醫療服務體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擴大自主開放,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可以預見,前海未來將在國際醫療服務領域推出更多改革創新,形成更多制度型開放案例,加快打造全球知名國際醫療服務集聚區。
(記者 張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