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2024年《施政報告》,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在這份主題為“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的報告中,“河套”被高頻提及、重點著墨。
《施政報告》稱,香港特區政府正與國家有關部委探討試行方便港深兩地園區人員、物資和資金便捷過境等創新便利措施,擬將河套香港園區發展成世界級產學研平臺和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并透露年內將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
這些動向與舉措,對于一河之隔的河套深圳園區來說有何利好影響?如何乘勢而上抓住發展機遇?深圳如何攜手香港打造世界級科研樞紐?
港府《施政報告》高頻提“河套”
兩地園區創新要素跨境流通將更便利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處深圳河兩側,包括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園區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園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四個重大合作平臺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卻有著“深港合作”和“科技創新”兩個鮮明的特色。
筆者注意到,“河套”在《施政報告》中被7次高頻提及,顯示出香港方面對于河套平臺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積極謀劃。“港府依托‘一國兩制’優勢和‘一河兩岸’地利,將發展河套香港園區成為世界級產學研平臺,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營造全球創科資源匯聚點,及開辟制度與政策創新試驗田。”李家超說。
目前,香港園區由西至東分兩期發展?,F正提速、提量,擬把第一期總樓面面積倍增至100萬平方米,首三座大樓將在年底起陸續落成。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等園區支柱產業的租戶將于明年開始進駐,其余五座大樓未來五年將全部落成。
對于外界關注的創新資源要素跨境流通問題,李家超透露,已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督導委員會”,將帶領政府制訂香港園區發展的整體策略、計劃和布局部署。今年內就會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促進港深兩地園區間人員、物資、資金和數據流通的創新政策,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
《施政報告》還表示,將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探索“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臺”和“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打通數據、樣本、藥械跨境應用,加速醫療創新產業發展。
“我們正與國家有關部委探討試行創新的便利措施,例如:港深兩地園區特定人員便捷過境;利用無人低空運輸,方便物資跨境流動;便利落戶香港園區的內地企業跨境調撥資金等。”李家超說。
另值得一提的是,李家超此次還指出,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已逐漸進入收成期。未來五年,實施“一地兩檢”的新皇崗口岸大樓亦會落成。
就在上周,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出席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會議時透露,力爭2025年底基本完成皇崗口岸聯檢大樓建設。該大樓總占地面積8.75萬平方米,竣工使用后將采用“一地兩檢”,并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通關時間將由原來的20分鐘縮至5分鐘,并與深圳地鐵7號線及香港地鐵北環支線等5條軌道線路相連。
港科創機構企業接連落戶
深圳園區深港協同機制初步建成
科技創新是目前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平臺,河套深圳園區承擔著協同香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的重要使命。特別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河套深圳園區規劃》)發布后,河套的深港合作更是被按下“快進鍵”,科研相關的人員、貨物、資金、數據跨境流動加速,制約科創協同的一些障礙被掃清。
比如,“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香港居民減按15%征收個人所得稅政策”已在河套落地。要素“過河難”等問題也取得一定突破,包括科研人員已可自駕小汽車或乘坐跨境巴士通過“一號通道”直達香港,便捷穿梭于深港兩地辦公室;通過“科匯通”試點業務,越來越多科研機構拿到了香港轉入的境外科研經費,推動要素高效“擺渡”,技術順暢“過河”。
創新制度快速落地愈發加速科創資源持續集聚。目前,河套深圳園區已與香港5所全球百強高校實現合作全覆蓋,設立了港大、港科大、港中文、港城大、港理工等5所河套研究院。同時,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也落戶河套深圳園區,分園由港方運營,適用國際管理規則,現已入駐超50家香港科創機構企業。
就在上周,依托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為運營載體的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深圳河套)國際轉化試點平臺獲評,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全資子公司深圳應科院、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院等香港科創機構又相繼入駐河套深圳園區。
“河套是香港與內地創科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要借由大灣區的市場潛力,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生態系統,促進人才和知識交流協作?!毕愀厶貐^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在深圳應科院開幕禮儀式上說,并認為這標志著深港科技創新進一步合作,將綜合發揮兩地優勢,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作貢獻。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受訪時也表示,隨著一批重點科創平臺的建成,一批國際一流人才的引進,一批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的開展,一批國際化科研制度的出臺和一批創新要素跨境流動障礙的突破,深圳園區已初步建立起深港科技創新高效協同機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科創生態體系,國際科技創新能力明顯躍升。
“河套深圳園區將繼續深化與香港的合作,充分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系人’作用,攜手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新標桿和國際科技創新高地?!?/strong>曾堅朋說。
深港合作走向雙邊協同
“深圳園區要更主動借力香港、服務香港”
“如何以河套‘一區兩園’為基礎,唱好深港創新‘雙城記’”素來是坊間關注的焦點,《施政報告》將河套發展納入重要內容,無疑將為深圳和河套深圳園區來帶利好。
深圳市先行示范區灣區組專家、深圳市科技局原副局長、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表示,過去一年多來,深圳園區已為河套發展做了很多準備,但深港園區合作當下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兩地之間的規劃、協同、管理、服務缺乏一個統一的整體方向,可謂“萬事俱備,只欠銜接”。
而此次《施政報告》則給出了明確的牽引。“這次報告不僅對深港協同創新的空間布局做了很好的說明,還表示將通過成立‘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督導委員會’解決合作中可能面臨的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跨時間等問題,特別是提出將促進港深兩地園區間人員、物資、資金和數據流通的創新政策落實等。這是深圳園區的重大機會,在這一布局和對接過程中,深圳園區應發揮重要作用。”張克科說。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是《河套深圳園區規劃》賦予河套深圳園區的重大任務,此次香港園區也提出“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深圳、香港兩個園區如何實現差異化、互補化發展?張克科認為,香港的研發能力、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較強,規則標準國際化,因此香港園區主要完成的是“從0到1”的工作。而中試轉化需要形成可落地的產業化模式,即“從1到100”的工作,這部分則可以更多地由深圳園區來承接。
張克科還從《施政報告》中感受到,深港兩地的合作已由基建設施、創科發展逐漸向公共服務、人才集聚、社會協同等全面規劃轉變。特別是明年皇崗口岸聯檢大樓“一地兩檢”模式正式開通后,科技專業人員流入流出渠道進一步暢通,更多有效的服務和銜接將“落地開花”。
“深港合作已由單邊單進走向雙邊協同。未來,深圳園區應更加主動的借力香港、支持香港、服務香港,不僅要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更要在規則創新上有所突破,期待能在河套看到更多變化?!?/strong>張克科說。
(撰文 張瑋 張秉仁 圖片來源 河套發展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