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5周年。在這個里程碑時刻,南方網從宏觀發展、科技創新、現代產業、基礎設施、優質生活圈、重大合作平臺等大灣區重點工作領域開展深調研,推出系列報道,記錄大灣區建設奮斗歷程,展望未來發展機遇,致敬偉大新時代。
灣區福地春意興,金鼓雷鳴萬里征。
甲辰龍年開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迎來了3月1日正式封關運行的重大利好。
“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殷殷囑托。五年來,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個重大合作平臺立足各自使命,將囑托化為實踐,在制度銜接、產業協同、民生家園建設等方面大膽先行先試,牽引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
披荊斬棘
制度創新敢為人先
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探索、積累經驗,是重大合作平臺的天然使命。在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看來,四大平臺尤其是橫琴、前海,已經“搭好框架,埋好種子”,為進一步實現制度創新奠定了基礎。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正式封關運行,這是實現橫琴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標志性舉措。圖為橫琴口岸。
順利封關,便是橫琴收獲的璀璨果實。早在幾年前,橫琴已探索并實行“分線管理”政策,人員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查驗模式,貨物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今年2月21日,橫琴開展“二線”通道出島通行及查驗全流程綜合壓力測試工作,全力沖刺確保封關順暢,確保“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這一基石性政策落地有聲。
除了“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制度創新,近年來,橫琴還在其他方面著力開展制度創新與規則試驗探索。橫琴法院試行的“立案登記制”,獲得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推廣;先進的“物業城市”治理新模式,被全國37個城市和地區借鑒推廣……橫琴眾多全國首創的政策舉措接踵落地。
在200公里外的前海,許多“首創經驗”同樣輻射帶動全國。微信掃碼,錄制音視頻,通過校驗……去年8月1日開始,不少港澳人士發現微信掃一掃就能在前海注冊公司。這是前海在全國首創的“雙錄簽名”企業注冊新模式,實現用戶無介質全流程快捷開辦企業。
目前,前海累計推出835項制度創新成果、88項在全國推廣,制度創新指數蟬聯全國自貿片區第一。
制度創新成效初顯,改革開放永不止步,四大平臺持續強化制度創新與規則試驗,打造大灣區開放創新先行地。
彰顯個性
產業發展各領風騷
在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四大平臺均承擔著先行先試、樞紐、高地的角色,但在具體規劃上,則各具特色。
“例如考核橫琴的重點是琴澳一體化發展水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透露,能否在建設中凸顯個性與特色,是評估平臺建設成效的關鍵指標。
如今,四大平臺建設進展如何?各自取得了哪些新成績?
橫琴,以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目標,闖出琴澳一體化發展新高度。在廣東和澳門,中醫藥產業有著厚實的家底。“一碗中藥一粒糖”是粵港澳三地居民幾代人的集體回憶,也是中醫藥行業在粵澳厚實家底的最好佐證。
作為《粵澳合作框架協議》首個落地的項目,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落成至今,已逐步構建覆蓋中醫藥、化妝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生物醫藥、醫療服務等多領域的產業體系。截至2023年12月,該產業園已引進企業198家,其中澳資企業65家,承接了8個港澳已上市傳統外用中成藥、5個同名同方藥、13個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的開發和注冊備案,為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前海著眼支持香港拓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圖為前海石。
前海,則著眼于支持香港拓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在一片臨海荒灘上落筆揮毫,實現一年一大變的發展速度。尤其是以現代服務業這個香港的優勢行業為切入點,前海吸引港資企業9491家,簽約入駐匯豐集團、瑞銀集團等336家金融機構(港資外資金融機構83家),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58家在前海設立機構,自由貿易賬戶累計跨境收支規模超5633億人民幣,港交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首次實現跨境大宗商品交易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累計交易金額超2000億元。
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的南沙,抓住“粵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兩個關鍵詞,以科技賦能制造業,按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加速鍵”。從2021年開始,每年一屆的大灣區科學論壇吸引來自全球各地逾百位院士專家齊聚南沙,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科技方舟”也在南沙落戶。
科技要素越多元,“灣”有引力越強勁。目前,南沙已集聚南沙科學城、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高水平創新載體,吸引廣船國際、東方重機、海瑞克等高端裝備制造龍頭企業,落戶2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業,培育了云從科技、小馬智行、廣鋼氣體等獨角獸企業。
河套作為四大平臺中的后起之秀,以輻射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為使命,肩負起協同香港推動國際科技創新的重擔。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為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圖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航拍圖。
創新藍圖越清晰,虹吸效應越明顯。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落地的短短幾個月間,河套聚焦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三大領域,已實質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逾150個,國家重大科研平臺10個,世界500強研發中心7個,香港高校科研項目10個,深港獨角獸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8家。
構筑家園
民生光景日新月異
作為港澳居民奔赴內地的“第一站”,四個合作平臺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打造粵港澳居民宜居、宜業、宜學、宜游新家園,推動三地居民“心聯通”,實現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新跨越。
在珠江西岸,橫琴圍繞澳門居民需求,以建設首個標志性綜合民生項目“澳門新街坊”為切入點,打造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數據顯示,目前在橫琴生活就業居住的澳門居民達11104人,澳門籍學生266名,澳門專業人士跨境執業人數近1300人,經橫琴口岸出入境的澳門居民日均超1萬人次。截至去年末,實有澳資企業5952家,琴澳邁入深度融合新階段。
目光轉向珠江東岸的前海。無論是“一盅兩件”的港式下午茶,還是繁體文字和“港普”發音,走在前海街頭,香港元素無處不在。近年來,前海著力將香港元素融合進城市空間、城市建筑、街區樣貌、藝術景觀等多個領域設計,前海嘉里中心等極具“港風港味”的城市配套設施,以及不斷完善的營商環境,吸引眾多香港企業和人才落戶。
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前海實際使用港資24.3億美元,擁有港資企業近萬家。港澳醫師、稅務師等22類專業人士備案后即可執業,已備案(登記)965人次。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孵化香港創業團隊591家。
南沙積極支持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圖為南沙創享灣。
“今天,我們在大灣區匯聚,明日,我們在世界風云中爭渡。”2022年9月,位于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迎來首批師生,校長倪明選勉勵新生扎根大灣區,為國家發展而奮斗。
瞄準大灣區青年發展,南沙在鼓勵支持港澳青年創業就業方面不遺余力。近年來,南沙以“創享灣”為龍頭,重點打造11個具有南沙產業特色及符合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工作發展方向的港澳青創基地矩陣。截至去年7月,南沙共匯聚港澳臺僑青創基地13家,累計孵化港澳(臺僑)青創企業(項目)597個,累計入駐項目(含港澳青年項目)1384個。截至2023年底,南沙吸引外商投資企業367家,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8個(累計241個)。
珠江兩岸闊,灣區氣象新。回首過往,四大平臺的創新實踐,正是大灣區建設欣欣向榮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放眼未來,錨定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將探索出更多先行先試經驗,為大灣區提速換擋、縱深推進擂起揚帆啟航再出發的金鼓,響徹南粵大地,回蕩珠江河畔。
(統籌 劉麗君 何靜文 門麗麗 策劃 黎妙娟 林子菲 劉思敏 記者 劉灝 劉思敏 李健鵬 )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