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灣區”主題采訪活動今日啟動!全國百名記者深入粵港澳大灣區,共同見證區域互聯互通與協同發展的新篇章。《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發布五年以來,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正攜手迎接迭代升級的新機遇,展現出區域一體化的澎湃動力。多贏共建的格局逐漸形成,為大灣區帶來無限活力與發展潛力。
6月11日,“機遇灣區”主題采訪活動情況介紹會在廣州舉辦。會上,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從2018年10.8萬億元,到2023年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明確做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充分發揮大灣區對全省深化改革開放的示范帶動作用。
自《規劃綱要》發布五年以來,廣東省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以深港河套、粵澳橫琴“兩點”作為結合點,以廣深港、廣珠澳“兩廊”作為主骨架,推動創新資源高效集聚。
張虎表示,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致力于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的核心地位,并支持澳門發展成為全球旅游休閑的目的地。重點關注跨境基礎設施的完善、科技創新的合作、產業體系的共同構建以及民生領域的深度融合等關鍵領域。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開發建設和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粵港澳科技產業互促雙強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委副主任朱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著力打造四大產業創新高地,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大灣區建設5G、集成電路、納米、生物醫藥等四大產業創新高地。推動10個戰略性支柱產業和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2023年廣東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5.2%、占GDP比重達到四成,戰略性產業集群蓬勃發展并逐漸成為增長主力引擎。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表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評為全球創新指數第2位,廣東綜合創新能力連續7年均位居全國首位。

廣東省工信廳副廳長陳磊表示,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廣東造”;全國每3臺工業機器人就有一臺“廣東造”。截至2023年底,廣東5G基站累計32.6萬座,5G用戶累計8682.1萬戶,均位居全國第一。
發揮重大合作平臺的引領示范作用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符永革表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國家層面制定出臺的配套政策21項已全部落地。廣東省人大制定實施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廣東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先后兩批次將182項省級行政職權調整至合作區實施。
今年一季度,橫琴深合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1.12億元,同比增長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實際吸收澳資,同比均實現超兩位數增長。截至3月,合作區“四新”產業實有企業達16412戶,同比增長2.4%;2023年“四新”產業增加值完成218.08億元,占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6.2%。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表示,目前前海注冊港資企業9055家,注冊資本9469.47億元,在前海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超過1萬人。
今年一季度,前海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2%;進出口總額增長31.2%,實際利用外資9.69億美元,占深圳市58.4%,全省19.1%,全國2.3%,保持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
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省南沙辦主任劉煒表示,南沙是珠江東岸西岸的交匯點,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地位。今年一季度南沙集中簽約超60個產業項目、投資額超2000億元,累計引進278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實際利用外資連續兩年位居國家級經開區第二。
廣州港南沙港區去年集裝箱吞吐量1938萬標箱、同比增長5.4%,相當于全球第9大港口,進出口貨物貨值今年將突破萬億元。跨境電商業務進出口值全國第一。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曾堅朋表示,省政府已批復同意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通行范圍擴大到科研人員及車輛,并將車輛的審批權下放到深圳,科研人員往來深港將更加便利。
目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已匯聚160多個高端科研項目和1.5萬名科研人才,河套已成為國內首個、目前唯一的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集聚區。未來將充分發揮技術成果轉化的特殊“基地”作用,為國家加快產業創新和培育新質生產力多作貢獻。
【采寫】GDToday記者 張詩雨 南方日報記者 曹嬡嬡 實習生 鄭瑋璐
【攝影/攝像】 GDToday記者 張天雄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