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企業開始陸續“出圈”;港科大(廣州)和港科大的科研合作獲省級支持;即將通車的深中通道讓大灣區企業“摩拳擦掌”;不斷上新的人行橋令蕉門河兩岸愈發“養眼”……
再過半個月,將迎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稱《南沙方案》)發布兩周年。非常時刻,必有非常之舉。
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落實《南沙方案》的攻堅之年。5月28-29日,南沙區兩會圓滿召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高舉開放大旗,對標自貿港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加大開放壓力測試力度,提升門戶樞紐核心功能,在推進雙向開放中拓展經濟縱深。
向世界敞開懷抱,南沙不斷拓展與港澳合作的深度廣度;向發展注入動力,南沙堅持以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南沙持續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開創開發開放新局面。
高揚向世界的風帆
今年1-5月,南沙汽車口岸累計滾裝外貿出口超過10萬輛,同比增長36%。汽車外貿出口航線覆蓋東南亞、日本、歐洲、南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南沙正逐漸成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內陸地區、連通世界的汽車出海大通道。
從珠江口的一片灘涂地到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一部南沙的開發建設史,正是一部擁抱世界的發展史。
向世界,東風起。《南沙方案》《南沙意見》《南沙條例》的相繼出臺,旗幟鮮明地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
從灣區一隅走向世界,南沙的腳步愈發加快——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南沙積極探路制度型開放;集聚輻射全球人才、技術、數據等高端資源要素,南沙在外聯內拓中拓展經濟縱深;向洋而興,南沙全力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節點。
歷時7年,全長24公里,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全力沖刺“6月通車”。大灣區史詩級會師即將上演。
以此為契機,南沙南部片區正高水平謀劃打造生物谷、數字谷、健康谷“三谷”,構筑大灣區新型產業體系的“黃金海岸”與“河西走廊”;就在支線連接的南沙最南端,集文化、旅游、體育等功能為一體的全民文化體育綜合體項目建設正全速推進……
開放的深化,讓產業合作不斷深化,南沙逐漸建成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中轉站。依托樞紐優勢,南沙正串聯起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條,實現原材料、加工制造、運輸物流、企業服務的協同發展。
建設更高能級國際航運貿易樞紐,南沙將增強港口綜合通過能力,加快國際通用碼頭建設,推動南沙港區五期、國際海鐵聯運碼頭、廣州港20萬噸級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力促近洋碼頭、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等口岸早日對外開放。
打造更具活力金融服務樞紐,南沙將高標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深化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跨境股權投資試點,并推動更多持牌金融機構落地運營。
推動《南沙方案》全面見效,在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南沙將全方位拓展與港澳合作深度廣度,引領帶動新階段大灣區融合發展,為大灣區“一點兩地”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的種子在發芽
從去年12月起,港科大(廣州)與港科大強強聯手,支持兩校科研團隊合作啟動一批前沿技術研究,項目覆蓋新材料、可持續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數據科學、生命科學、集成電路、管理學與社會科學等學科領域,開創了粵港合作辦學姐妹學校組隊開展“交叉融合學科”科研合作的先河。
兩校的攜手為南沙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在過去十多年里,港科大有一位知名的“獨角獸捕手”李澤湘教授,他直接或間接參與了4家獨角獸企業的創辦,其中包括知名企業大疆。如今,隨著與港科大創新精神一脈相承的港科大(廣州)扎根南沙,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李澤湘”和“大疆”從南沙誕生。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重塑全球經濟和產業結構。抓住了新一輪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節點,才能在區域競爭之間占得先機。
圍繞批量孵化高質量的創新型企業,區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建議調整思路,以科研投入引進、培育創新型企業。“把現在部分用于招商投資的獎勵資金,由傳統的直接獎勵、租金補貼等途徑,改成研發支持。這樣可以留住企業中研發力量這部分南沙最需要的人,讓他們真正成為南沙人。”
南沙地處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人字形”走廊交匯點,創新資源在此集結流動。去年6月,南沙科學城總體規劃印發,提出按“一體兩翼三支點”的空間布局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港科大(廣州)打造融合學科、推動產學研轉化;明珠科學園首批項目基本建成;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掛牌運作;南沙復旦國際科創園(一期)奠基……創新的種子正慢慢在南沙萌芽。
讓“創新源泉”導入“產業雨林”,南沙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及未來產業加快發展三線并進,建設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先進制造業“強支撐”,加快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智能網聯轉型,依托鏈主企業,做大做強智能裝備、軌道交通、核電裝備等行業細分市場;
壯大戰新產業“新引擎”,積極培養半導體、生物醫藥、新型儲能、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千億元。
開拓未來產業“新賽道”,完善火箭、衛星和應用上下游全產業鏈,加快探索發展低空經濟、納米科技、量子信息等產業,聚焦海洋經濟發展打造“藍色引擎”。
聚焦南沙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區政協常委、廣東醫谷產業運營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謝嘉生認為,南沙發展互聯網醫療產業具有政策優勢、技術創新優勢、醫療資源優勢、市場潛力優勢,因此他建議南沙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打造百億級互聯網醫療總部基地。
讓企業在南沙扎根
南沙是全國首批跨境貿易投資試點。截至2023年末,南沙所有試點措施落地見效,累計辦理試點業務1.33萬筆,涉及金額304.5億美元。
廣船國際有限公司正在這一模式中受益——筆數多、金額大、時效性要求高,這些本是讓公司在境外支付船舶交易傭金和船舶造修服務費時頭疼的問題。如今,通過開展試點業務交匯款申請,單筆付匯后,企業既能夠憑指令付匯的便利化政策,又通過網銀提業務將耗時從3小時縮短到了15分鐘內,成本大大節省。
讓新質生產力在南沙扎根,南沙的營商環境將必須承擔起孵化高規格產業集群的重托。
加速釋放市場發展活力。以群眾和企業感受為第一標準,南沙正營造安商利商興商良好環境,建設大灣區(南沙)質量品牌創新基地,爭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拓展“一件事”改革、“跨域通辦”等便民減證舉措,建立“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服務機制,切實做到該放的放到位、該管的能管住、該服務的服務好。
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讓企業留下來安心發展,南沙將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
對標最高最優最新,南沙將加強重點領域改革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構建大灣區制度型開放試驗區,不斷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提升政府效能,南沙還將實施“改革奮進年”行動,做好“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大文章,推進“干部作風大轉變、營商環境大提升”專項行動。
提前錨定2025年目標任務,南沙將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在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氛圍中拼作風、拼干勁、拼決心、拼效率,以“二次創業”再出發的昂揚姿態,以“兩步并作一步走”的緊迫感,以“排頭兵”的標準,全力推動南沙開發開放全面展開、取得實質性突破。
“要高舉開放大旗,面向世界重塑開放格局新優勢。”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劉煒表示,南沙將激發創新第一動力,提質換擋重塑發展動能新優勢,全面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鍛造服務型、高效率、具有改革創新銳氣精神的干部隊伍,高標準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在南沙開發開放的關鍵時期努力促進量變轉向質變,加快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
凝心聚力,開放,再開放!
南沙,唯有繼續推進高水平開放,才能進一步把戰略疊加優勢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果。
開放是國家、省、市對南沙的期待。回看《南沙方案》對南沙的定位,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用一個詞來總結即“要開放”。無論是產業發展、科技合作還是城市建設,開放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再看南沙建區以來的近二十年發展,有三件事至關重要:一是廣汽豐田的扎根;二是廣州港南沙港區的建成;三是與霍英東等港澳企業家的攜手。可以說,正是開放塑造了現在的南沙。
對于南沙而言,開放也有著特殊的含義。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作為千年商都出海口的南沙,本就為開放而生。港科大(廣州)扎根,深中通道即將通車以及各領域“潛力股”企業落戶,為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開放奠定了基礎。
南沙需要做的是,上下一心、凝心聚力,以開放推動產業、科創、城市的全方位升級,完成又一次跨越式發展。
最重要的是,南沙要以開放倒逼改革和創新。一方面,開放將引進各種新的元素,與既有資源相結合,形成創新;另一方面,越開放,越要融入全球化、越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越需要突破規則、機制的對接,越需要改革的助力。也就是說,以開放倒逼改革和創新,才能更好地激活這“三大動力”。
更具體地說,要開放,就要打造一支適應南沙現代化建設的干部隊伍,要培養一批具有世界級眼光格局的企業家;要開放,就要加快推進科創領域的合作與轉化;要開放,不管國企、民企,內資、外資,都要敞開懷抱,增強產業造血能力;要開放,就要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吸引全世界人才到來。
就在幾天前,外國駐港商會、在港企業代表組團考察南沙,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劉煒向到訪的外資外企全方位推介南沙,這是他履新后首次亮相媒體。這也釋放了開放合作對于當前南沙的重要性。
凝心聚力,開放,再開放!
攻堅之年,南沙這樣干
一、在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一)推動《南沙方案》全面見效
充分發揮省南沙工委機制優勢,協同完成省南沙工委年度工作任務。
用好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試點,在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先進技術應用、特色金融等11個領域先行先試。
(二)持續深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建設南沙(粵港澳)數據服務試驗區。
打造港澳青年就業創業試驗區、青年發展型城市(縣域)。
(三)扎實推進重點區塊聯動發展
南沙灣區塊突出海上風情,慶盛樞紐區塊突出活力創新,南沙樞紐區塊突出嶺南風韻,明珠灣區塊突出中國氣派,萬頃沙南部區域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示范。
二、 在以新質生產力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
(一)筑牢先進制造業“強支撐”
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汽車產業提質增效,推進船舶制造業集聚發展。
(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引擎”
打造化合物半導體集聚區。
形成“新能源+儲能”集聚發展良好態勢。
力爭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以上企業超260家。
打造大灣區生物醫藥創新與產業發展新高地。
(三)開拓未來產業“新賽道”
加快探索發展低空經濟、納米科技、量子信息等產業。
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核心區。
三、在增創經濟發展新動能上取得新突破
(一)更大力度開展招商引資
全區招商“一盤棋”統籌、重大項目“一把手”負責、項目落地“一條龍”服務。
(二)精準發力擴大有效投資
狠抓重點突破、狠抓建設效率、狠抓資金保障。
(三)加速釋放市場發展活力
營造安商利商興商良好環境、完善鎮街管理體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建立民營企業訴求問題解決閉環機制。
四、在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上取得新突破
(一)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
力爭高新技術企業超1200家,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00家。
(二)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條
加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大學科技園、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新區建設。
(三)厚植創新人才發展沃土
五、在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上取得新突破
(一)建設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體系
(二)建設更高能級國際航運貿易樞紐
(三)建設更具活力金融服務樞紐
加快建設期貨產業園。
深化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跨境股權投資試點。
六、在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上取得新突破
(一)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二)完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深中通道、南中高速萬頃沙支線如期建成。
推進鳳凰大道、萬環西路快速化改造項目主線貫通。
(三)聚力綠美南沙生態建設
高規格建設美麗河湖、美麗海灣,謀劃零碳園區、零碳港區、零碳住宅。
(四)守牢安全穩定底線
七、在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上取得新突破
(一)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
加快現代漁業產業園、現代都市農業實驗園、預制菜產業園等平臺建設。
推動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差異化發展。
開展“五美”專項行動。
(二)織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網
(三)構建優質均衡公共服務體系
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000個以上。
打造“郵輪+游船+游艇”旅游新名片。
(四)高質量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八、在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上取得新突破
(一)切實強化政治引領
(二)始終堅持依法行政
(三)有力提升政府效能
(四)深入推進廉政建設
(撰文 任燚)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