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37名港籍醫生獲授正高級職稱證書。這是國內首次為在內地工作的港籍醫生直接認定頒發正高級職稱證書。
據悉,這是深圳市為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放寬境外醫師到內地執業的限制,創造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環境,加快建設粵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區的重要探索。
規則銜接打破“雙城壁壘”
“此舉進一步拓寬了深港人才交流合作,加大了對國際高端人才的開放力度。”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作為首批獲評正高職稱的港籍醫生,他認為,在深工作的港籍醫生獲得高級職稱證書,對深港兩地未來的科研、教學、醫療等領域交流,也將起到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重要標志,但如何獲得職稱也是港澳醫療專業人才到內地執業后所面臨的一個較為現實的問題。深圳如何與港澳通行的人才評價機制、標準相銜接,減少重復評價,職稱如何進行直接認定,沒有可以復制的經驗。
針對這一現狀,在國家人社部和廣東省人社廳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人社局聯合市衛健委先行先試,在充分調研港大深圳醫院香港醫生的學歷、資歷、業績等情況的基礎上,制定了認定標準條件,出臺了《關于開展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療專業技術人員正高級職稱認定試點工作的通知》,對具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已注冊香港特別行政區專科醫師且從事臨床診療工作滿5年,且在港大深圳醫院工作滿3年的顧問醫生,專門組成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對經審查符合認定條件的港籍醫生,直接認定為正高級職稱,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破“雙城壁壘”。
為境外醫生定制“綠色通道”
“香港的醫生評價制度借鑒了國際通行的醫師管理制度,具有規培嚴格、評聘清晰、注重實踐等特點,對于深圳職稱制度改革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深圳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先行先試,我們一是探索頂層打通,打破職稱的逐級晉升規則,直接滿足境外高端醫學人才的高級職稱需求;二是采取直接認定,為境外醫生定制“綠色通道”,科學設置條件式、標準式評價方式,避免重復評價;三是堅持評用合一,以用為本,本次認定的37名正高級職稱醫生均已聘任在港大深圳醫院顧問醫生崗位上,臨床實踐能力突出”。
盧寵茂表示,香港與深圳毗鄰,兩地在醫療衛生專業人才領域卻是不同的評價體系。在內地,醫生按照職稱分為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等。患者就診時會看看出診醫生的職稱,心中大致可以判斷出診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等。
同時,在內地的高難度手術資質,科研、教學項目資質等,也與職稱緊密相連,過往有些高難度手術,港籍醫生由于缺乏相應高級職稱無資格進行。
“現在這個壁壘打通了,我們由衷感謝國家、省、市政府的關心,希望未來能更好服務大灣區的患者?!?/p>
深圳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項授權清單事項中,明確“賦予深圳在有關部門指導下制定境外專業人才執業管理規定權限,明確職業條件、業務范圍等,允許具有境外國際通行職業資格的金融、稅務、建筑、規劃等專業人才按相關規定在深提供專業服務”。
據了解,除本次衛生專業資格破冰試點外,實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已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效,包括出臺《深圳市推進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實施方案》,稅務、建筑、規劃領域免試跨境執業正式落地,已有62位港澳涉稅專業人士辦理執業登記,2家合資稅務師事務所辦理行政登記,109名香港工程建設咨詢專業人士、4名香港規劃師辦理執業備案。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