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服務期將至,匡煜坤與其他參加“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醫生們都感觸良多。作為其中一員,匡煜坤充分參與了香港本地公營醫院的前線工作。“同事們都很有耐心,很細心,在新的崗位上我也收獲了許多新的經驗。”
據了解,香港醫院管理局(下稱“香港醫管局”)在2022年推出“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引入內地護士、中醫及放射技師抵港,深化與廣東省醫療人才專業交流,促進兩地公營醫療服務的發展。2023年4月,首批80多名廣東省醫護人員正式赴港交流,其中10名醫生分赴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醫院聯網開展臨床工作,依據自身專長服務于麻醉科、心血管科、呼吸內科、傳染病科、放射科等科室,與本地醫生一同醫治病人。
新鮮人手加入緩解香港公營醫療壓力
據香港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關慧敏介紹,此次參加“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10名醫生均來自廣東省三甲醫院,大部分為副主任醫師職銜,臨床經驗豐富,其中有5位曾在2022年香港第五波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時參與內地援港醫療隊,與香港醫護合作愉快。
“我會帶他們一起巡房,做臨床檢查,熟悉CMS系統,和香港的藥物使用規定。”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部門主管楊耀昌向記者回憶,只用了一兩個月的時間,到該院交換的3位廣東省醫生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出診。據他觀察,在疾病醫治方法上,內地醫生與香港醫生并無明顯差異。“此次來港交流的醫生都具備很好的‘兩文三語’能力,甚至遇到說普通話的病人能夠更好溝通,很多病人都稱贊匡醫生很細心。”楊耀昌坦言,新鮮人手的加入緩解了科室原本人手緊張的問題,同時收獲了更多醫學交流。“感謝他們的到來。”
關慧敏還特別提到,醫管局會事先了解赴港交換醫生的擅長專科,并將他們安排在合適的醫院及科室,最大限度發揮所長,惠及更多香港市民。“這次的交流非常符合我們的預期。”
粵港醫護“融合”,促進兩地優勢互補
匡煜坤告訴記者,香港醫管局臨床管理系統CMS(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及社康護理服務讓他受到啟發,希望能將相似理念引入至廣州,以滿足病患在醫療上的長期需求。
他注意到,香港醫療機構通聯的臨床管理系統CMS能夠記錄病人臨床病歷資料和用藥歷史,使得醫生能夠快速瀏覽病人病歷,并更好地評估病情,為病人提供診療方案。對病人資料的統一管理記錄也有利于病弱長者的長期照顧工作。“希望將這套系統理念帶回廣州的醫院。”匡煜坤說。
同時,香港醫管局提供的“社康護理服務”也讓匡煜坤眼前一亮。據了解,社康護理服務是醫院管理局轄下醫療服務的一環,目的是為病患提供全面及持續的家居護理服務。社康護士會根據病人情況制定相關護理計劃,針對病情較復雜的慢性病病人,社康護士還會提供個性化的護理,讓病患在居家環境下得到專業護理。
參與社區尋訪是匡煜坤來到香港后的新體驗。他與香港本地醫生和社工深入社區進行家訪,并為長期病患提供診療方案和護理建議。“香港對病人的跟進十分密切,而且分工明確,這不僅可以減輕醫生的負擔,同時為病患帶來更持續性的關照和服務。”
此外,“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帶來的影響還不僅限于一線醫務工作。關慧敏透露,醫管局正同內地醫院磋商,未來會進一步加強廣東省與香港的醫療人才雙向交流,逐步擴大交流人數、參與專科范圍和交流模式,讓兩地醫療人才資源優勢互補。“內地的科研人才培訓,智慧醫院,罕見病醫治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希望盡快讓更多香港醫護去到內地交流。”楊耀昌醫生也多次向記者提到,與廣東省醫生共事讓他得以更了解內地的醫療系統運作情況,這為日后加強雙向交流打下基礎。
(記者 張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