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案勝訴,只是我作為大灣區律師道路的開始。”近日,香港立法會議員、執業律師何君堯第一次以粵港澳大灣區律師的身份站上內地法庭并取得勝訴,他在接受南方網、GDToday記者專訪時表示,案件勝訴固然高興,但他的目標不止于此。“我希望能作為橋梁加深粵港兩地的交流,把我的經驗分享給更多香港律師。”
大灣區律師提供一站式跨境服務
據何君堯介紹,勝訴的首案是一宗確認合同無效糾紛案,原告、被告均為香港永久居民,但案涉房屋位于深圳。而在成為全國首批獲準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的港澳律師后,何君堯與內地同事肖碩彬接下了這宗案子,共同代理這宗跨越粵港兩地的民事案件。該案也成為港澳律師獲準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后代理的首宗案件。
“因為疫情的原因,內地和香港往來不便。所以我和內地同事剛好在兩地同步協作,給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何君堯說,自己7月18日在香港與客戶簽訂委托代理合同,辦好香港的公證再將相關文件寄往深圳;而內地的同事則在內地實時跟進,使得該案得以8月17日就公開庭審。“短短一個月就能夠開庭,11月初判決就出來了,整個過程效率非常之高。”
何君堯說,這樣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也大大提高了客戶們的信心,“相當于給一份錢可以獲得兩地的服務”。而在何君堯看來,隨著香港居民進一步融入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內地置業、投資也變得更為普遍,這種跨境法律服務的需求相當旺盛。“成為大灣區律師之后客戶一個接一個找上門來,現在我手頭還有三個案子在處理之中。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對于香港居民來說其實也是一場‘及時雨’。”
何君堯在律所工作
香港也應當考慮學習內地的現代化法庭
同樣是受疫情影響,該案通過微法院線上平臺進行開庭審理,何君堯則作為訴訟代理人在線出庭應訴。對何君堯來說,這樣現代化的出庭方式還是第一次,也讓他盛贊“既便捷又有人情味”。
“整個庭審過程充滿驚喜。”何君堯說,線上法庭除了能讓各方以視頻的形式出庭,還能通過AI技術實時語音轉文字,“不論原告、被告還是律師,剛說完的話立刻就能生成謄本,還能實時修改補充內容。”何君堯說,AI技術的識別還支持多種不同語言,普通話、粵語都能實時轉謄本,使得庭審程序快捷流暢。
何君堯認為,香港也應當考慮學習內地的現代化法庭。“其實香港法庭2000年開始就已經在討論引入電子化技術,但是一直擔憂各種問題,結果到22年后的今天還是進展緩慢。”以謄本為例,何君堯說,香港的法庭謄本都是人工處理,所以既耗費人力又花費時間,通常只有得到法官的特別批準后,再等待兩至三個月才能獲得,且收費昂貴,每頁要80元左右。“謄本作為審訊記錄頁數不會少,假如是一百頁就需要花費八千塊,實在是又費錢又費時間。”
“香港的司法系統應該來內地認識學習,吸納內地先進的方面。”何君堯認為,在內地的出庭經歷讓他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現代化法庭,也讓他感受到國家對依法治國的重視。“我感覺這些是真正關注到民眾的需求,真正用科技來改善大家的生活,而不是空口講白話。香港法庭如果想要發展得更好,也應該要看齊內地的現代化水平。”
粵港兩地法律的交流融合將從量變到質變
“香港與內地的法律交流越來越多,我是先行者,但未來絕對不會只有我一個人。”據何君堯介紹,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結果前不久已經出爐,大約三四百名香港律師取得了合格成績。“和第一屆考試的人數加起來,已經有將近八百人。未來,這八百人都將走入內地,粵港兩地法律的交流融合將實現從量變到質變。”
何君堯也希望自己能作為先行者承擔起橋梁的作用,“分享自己的經驗來拋磚引玉”。他已經計劃好后續將舉辦一系列在職培訓,為香港律師們分享自己的大灣區內地從業經驗。
“如果希望來內地發展,香港律師最好提前做好三個準備。”何君堯認為,香港律師首先應當了解大灣區是一個無比廣闊的市場,“五萬平方公里、八千萬人口,這意味著律師需要具備很強的機動性。”何君堯指出,為了面見客戶、配合工作,大灣區律師需要做好在不同的城市之間奔波忙碌的心理準備。“其次,如何平衡好粵港兩地的工作也需要考慮。”何君堯表示,除了在內地擴展業務之外,香港律師大多也需要做自己香港律所的工作,那么如何協調好時機、行程也是重要的一方面。“第三點則是開放和信任的態度。”何君堯表示,內地律所普遍規模化、團隊化,香港律師通常要和內地同事一同配合協作,因此必須學會尊重和信任同事們。
“走進內地市場,我們首先要拿出尊重和學習的態度來。”何君堯笑稱,自己現在正在努力練習普通話,出庭都用普通話陳述。“雖然在廣東省內講廣東話也是可以的,但是從國家層面的標準來看,還是使用普通話居多。多講就會越來越流暢,我們也要向國家標準看齊。”
(記者 李心迪)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