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高新港口,載著洗衣機、音響、烤爐等貨物的貨柜有序吊裝上船,向深圳蛇口港出發。自6月12日開通以來,“江門高新—深圳蛇口組合港”航線已運行一個月。截至7月12日,該航線累計完成8個航次,進出口吞吐量600標箱,貨值超9300萬元。
在江門海關近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江門海關口岸監管處副處長李霞介紹,受航道水深、橋梁限高等限制因素影響,大型貨輪無法直接駛入江門港口,企業貨物必須通過駁船轉運至深圳港區。“以前,貨主需要在兩地海關辦理轉關手續,導致物流、時間成本上升。”
組合港模式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該模式以自貿試驗區蛇口港為樞紐港,將樞紐港和珠江沿江及內河支線港視為同一港口,允許企業在支線港口直接辦理海關查驗、放行、交還箱等手續。李霞介紹,如今出口貨物只需要在支線港海關實施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就可以通過駁船運抵樞紐港,直接裝運國際船舶離境。
以“江門高新—深圳蛇口組合港”航線為例,外海海關物流監控科科長梁擁軍算了一筆賬:傳統“水水聯運”中轉模式下,貨物中轉平均需要5天,單個40英尺集裝箱出口成本約2300元。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模式下,貨物中轉平均只需要2天,同規格集裝箱出口成本降低約300—400元,實現了提速和降費“雙贏”。
“新模式通關流程精簡又高效,還降低了整體物流成本,以后貨物出海更加便捷了。”享受到組合港模式的紅利,海信國際營銷公司物流組負責人張存榮點贊。
(記者 李靄瑩 通訊員 江關宣)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