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朋友圈售賣奢侈品同款
品牌商提起訴訟
惡意侵權如何認定?
訴請懲罰性賠償能否獲支持?
《灣區睇法》第119期
朋友圈里的“高端定制”
珠寶品牌卡地亞公司發現,戴妮公司在網絡上大量銷售假冒“卡地亞”注冊商標權的首飾,并在網店中使用了自然人高某的微信公眾號對外宣傳,因侵權商品由喜佰瑞公司生產,卡地亞公司認為戴妮公司、喜佰瑞公司、高某構成共同侵權,要求三被告共同賠償損失人民幣100萬元。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定,戴妮公司在網店中銷售了侵害卡地亞公司商標權的商品,構成商標侵權,但卡地亞公司未能提供足夠證據,證明喜佰瑞公司、高某與戴妮公司構成共同侵權,依法酌情判定戴妮公司賠償卡地亞公司15萬元。卡地亞公司不服,向深圳中院提起上訴。
二審期間,卡地亞公司向法院成功申請了律師調查令,調取了高某曾被行政處罰的證據,同時補充了戴妮公司、喜佰瑞公司的工商登記變更信息。
證據顯示,喜佰瑞公司曾因生產制造、銷售大量假冒卡地亞公司商標被行政處罰,而代表喜佰瑞公司簽收罰單的正是高某。行政處罰后,戴妮公司的網店及高某微信朋友圈仍大量銷量侵權產品。
針對賠償數額,卡地亞公司請求以侵權獲利為基礎適用懲罰性賠償,并提交了行業內幾大珠寶鑲嵌商的銷售利潤表、珠寶行業協會公布的平均利潤表等,主張按照這些利潤來計算被告的銷售金額。
本案能否適用懲罰性賠償?承辦法官王媛媛介紹,高某和喜佰瑞公司未經授權許可,故意實施侵權行為,受行政處罰仍未停止,具有侵權故意。經查證戴妮公司通過線上銷售渠道銷售侵權產品的銷售額已達900萬元,侵權情節嚴重。綜上,應適用懲罰性賠償。
深圳中院經審理查明,高某是戴妮公司和喜佰瑞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參與兩家公司的實體經營,其意志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兩家公司的意志,因此認為兩家公司與高某存在意思上的共同聯絡,共同實施了侵權行為,形成法律上的共同侵權。根據原告提供的證據、被告的銷售額等,法院核算出賠償基數,適用三倍懲罰賠償后金額約400萬元,最終全額支持了卡地亞公司的訴訟請求。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