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這為合作區發展帶來新機遇。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于香港特別行政區北部與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面積3.89平方公里。香港、深圳兩個園區一河之隔,是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最直接的對接點。
規劃發布,科技創新的浪潮正在深圳河兩畔涌動。但合作卻是從2017年,深港兩地明確在河套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就已經開始。
幾年來,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對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資源、匯聚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進行一系列探索,為深港兩地搭建起優勢互補的橋梁。
提供便利條件 實現科研成果產
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記者見到了香港中文大學病理生理學專家秦嶺教授。秦嶺教授帶領團隊正在研發的是結合航天材料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手術輔助機器人。
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院長 秦嶺:目前我們進駐了三年,手術機器人已經在做臨床測試,測試完以后,就開始要轉化產品。
手術輔助機器人是集合醫學和工程學的一門前沿融合學科,香港中文大學的科研團隊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涉足這一領域,然而很長時間都只能停留在理論和可行性驗證層面。
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院長 秦嶺:香港這邊雖然有很好很知名的教授,但是落實到產品轉化,就沒有平臺。到了年紀要退休,科研成果就放到那兒,沒有實現轉化。
一直以來,香港具備國際化的頂尖人才,卻缺少產業化的配套能力。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制造業發達,可以生產出滿足各種科研需求的零部件,卻迫切需要提升科技水平。在兩地共同的渴望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應運而生。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發展事務署副署長 朱俊煒:以前的福田保稅區,都是倉儲物流的空間,這幾年,我們通過租購改建的方式,收集了一批產業空間,用來支持我們重要的科研機構項目落地。
朱俊煒副署長告訴記者,為了給深港兩地搭建優勢互補的橋梁,深圳市騰退了原有的倉儲物流產業,將這塊3.02平方公里的地區打造成科技創新園區,并和港方攜手制定出臺內地首個深港“聯合政策包”,從人才聯合培養、科研資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28條具體舉措。
三年前,秦嶺教授帶著團隊進駐到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一河之隔、交通便利,秦教授從香港辦公室到深圳園區的實驗室只需要一個多小時。
上百平方米的實驗室,盡管實驗設備還沒全部進駐,可這樣的實驗環境是團隊一直夢寐以求的。
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院長助理 鐘仿洵:在香港,我們如果要做這種醫學影像數據采集工作的話,需要去醫院,而且要排隊。香港的醫院也很繁忙,需要去預約,可能在時間上面就沒有這邊這么高效了。
最讓秦嶺教授團隊看中的是園區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的各種便利條件。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批機構就在秦教授實驗室旁邊的一棟樓,他們的醫療器械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在隔壁進行審批。園區還特別建設了中試基地,基礎研究創新完成之后,團隊可以在中試線進行產業化前的小規模試驗,讓技術創新的成果不出灣區就可以落地。
短短幾年,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就聚集了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5所世界百強高校的10個項目、30名科學家、500多名具有港澳及國際背景的科研人員,取得了我國首臺自有知識產權的高時空分辨率顯微鏡、發射電子束光刻機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而這些研究成果都將依托內地完善的產業鏈加速實現產業化。
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院長 秦嶺:就是能調動香港很多大學,做上游研究的科學家、教授,他們就把這個心思,可以從實驗室的東西放大,變成真正的產品,這也是我們現在國家所需要的。
提供良好環境 助力青年人才創新創業
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針對粵港澳創業的年輕人提出一系列扶持計劃。從創業啟動資金到人才住房,一系列貼心政策激發年輕人的創新活力。
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深港協同創新中心的21層是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廠,30多家青年創業企業在這里孵化成長。
記者來到了一家由三位香港中文大學80后博士創辦的科技公司,他們研發的EDA軟件是芯片研發中的一項重要工具。企業負責人魏星告訴記者,在香港初創時,最發愁的就是融資難。由于初創研發階段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幾位創始人有半年都發不出工資,還要面對高額的辦公租金。就在他們為了理想苦苦支撐之際,聽說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有專門針對青年創業者的孵化器。
奇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魏星:這個孵化器,當時正好它就是專門針對那種港澳的青年團隊創業,價格相對便宜。
為了給像魏星這樣的青年人才提供創業的良好環境,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推出了“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資助計劃”,為來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初創型企業提供政府資助。此外還專門設立了1億元的專項資金,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啟動支持和基本保障。
深圳市福田區委組織部副部長 胡冬紅:辦公場所我們都會裝修好,他們拎包就能辦公,一些工商注冊,還有社保辦理這些需求,我們有專門的服務機構。
魏星和他的創業伙伴們將公司搬遷到了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里不僅房租便宜,各種政策措施也讓這家小公司感受到了貼心給力的扶持。入駐園區,他們很快就拿到了一筆深圳市政府的天使投資基金,還被園區推薦參加深圳市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得到了展現實力的機會。
通過大賽,魏星他們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投資商的青睞,目前已融資近五千萬元。
隨著公司不斷壯大,深圳的人才優勢又為他們提供了不同領域的人才支撐。
奇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刁屹:內地的人才資源庫是非常大的,這三年的時間,可以說發展真的是非常非常迅速,我們團隊的規模,現在已經擴大到30多人了。
公司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資金和人才的助力下穩健發展,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不少知名企業都成了他們的客戶。曾經共同在香港學習的師姐也從互聯網大企業辭職,毅然加入這家小小的戰隊。
奇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研發部 楊曉慶:我覺得,我就應該來這里,就應該加入他們。國有所缺,我有所學。
短短幾年時間,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了五個青年創業孵化器,面積2萬平方米,集聚了80多個港澳創新創業團隊,吸引了近千名創新創業青年。
(記者 李欣 張芊芊 李子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