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又一個高規格、高含金量的合作區“火出圈”。近日,隨著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稱《發展規劃》),河套正式成為繼橫琴、前海、南沙之后又一重大合作平臺。
緊接著,圍繞深港合作的密集動作,也讓外界對河套期待滿滿。
9月7日,40個項目集中簽約入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覆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9個領域。同一天,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式開園,首批16家香港企業機構組團入駐。
9月8日,河套首度迎來創投盛宴,簽約落地規模超30億元的3支基金,12家金融機構聯合簽署2000億元專項投貸支持合作協議,真金白銀助力科創企業。
9月9日,首屆“河套創客日”活動現場,香港青年科創團隊6個項目簽約落地。
從橫琴、前海到南沙,再到河套,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數量接連“擴容”。但區別于其他三個平臺,河套是大灣區目前唯一以科技創新命名的合作區,并被賦予“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等使命。它的應運而生,補齊了粵港澳合作的一塊重要拼圖。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路乾認為,珠三角城市制造能力強、產業鏈配套齊全,香港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及科研人才,依托河套等平臺,通過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可以加快大灣區協同創新和先進制造業發展。
升級
四輪驅動支撐灣區提速向前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26年前,一首歌曲《東方之珠》火遍大江南北。
如今,深港一河相連的河套合作區已成為大灣區四大平臺之一,站上了科創“C位”。
盡管有橫琴、前海、南沙在前,但并不影響河套如此受關注。因為它們各有側重、特色各異。
談及四個平臺的特點,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表示,橫琴立足服務澳門、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前海主要是與香港合作發展現代服務業;南沙突出的是“粵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兩個關鍵;河套科技創新特色明顯,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區兩園”的優勢。
作為大灣區唯一的科技創新類重大合作平臺,河套被寄予厚望。《發展規劃》提出目標,到2035年,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協同創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創新國際化程度居于全球領先地位,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和頂尖科技企業研發中心,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認為,河套聚焦科技創新,有很強的針對性,不僅對大灣區,對整個國家都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河套被時代垂青,并不是偶然。
首先,是全球形勢下的選擇。
《發展規劃》中有一句話點出了大背景——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形勢復雜,高科技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其次,是全國格局中的布局。
我國科技創新最強的地方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其中,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6年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創新指數連續3年居全球第2位。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大灣區是當仁不讓的重點發力區域。
最后,是灣區進階的需要。
香港期待以創新科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深圳希望進一步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雙方對構建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提出了迫切需求,因此都把目光投向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天然交匯點的河套。
隨著河套“加入群聊”,大灣區重大平臺的“天團”陣容更加強大。
實際上,5年來,大灣區建設動態推進,政策體系和合作平臺不斷豐富完善,實現從“一個規劃綱要”“兩個合作區”到“三大平臺”,再到如今四大平臺的進階,展現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定力、決心與力度。
在毛艷華看來,四大平臺的打造,是深入推進大灣區建設的現實需要,也都是為了更好地落實規劃綱要中定下的目標任務,共同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
四個輪子一起轉,將為大灣區帶來的不僅是前進的速度,還有合作的深度、未來的廣度。
濃縮
3.89平方公里的高能級
關注河套的人,都會注意到,它是一個非常“迷你”的合作區,只有約3.89平方公里。
在粵港澳大灣區5.6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這是一個極小的點,僅占約0.007%。
相比橫琴(約106平方公里)、前海(120.56平方公里)、南沙(約803平方公里),河套確實是很袖珍,但也不妨礙它有著雄心壯志,因為“小地方”也可以有高能級。
郭蘭峰表示,河套在這四個平臺中面積最小,但集中承載了一批深港科技創新資源,在推動打造協同創新高地、有效支撐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從四大平臺來看,科技創新是河套最鮮明的底色,也是貫穿《發展規劃》的高頻詞。
其中提到創新107次、科技98次、科研55次、技術27次,都遠遠高于橫琴、前海、南沙3個方案中出現的次數。
濃縮的就是精華,“小河套”肩負起大使命——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
怎么來實現這樣的定位?
從《發展規劃》透露的思路來看,河套將朝著兩大方向努力。
其一,鍛長板,讓科技創新更國際化。
科技創新不是閉門造車,要摸著“開放”才能過河。河套被賦予“率先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等任務,就是要開放創新、走向全球。
《發展規劃》提到國際79次、全球14次、世界7次,三個高頻詞共出現100次,比橫琴、前海、南沙3個方案提到的次數總和還要多;提到國際一流、全球一流、世界一流共達8次之多,同樣高于其他幾個平臺。借助香港國際化程度高等優勢,河套將在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發力,并打造國際一流中試轉化服務平臺。
其二,補短板,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為破解珠三角原始創新相對薄弱、優質高校資源稀缺等問題,河套將先行探索。比如,引進港澳知名高校優勢學科重點科研項目,支持深港兩地高校聯合成立研究生院,共同培養創新人才。
科技部黨組成員、秘書長林新介紹,將推動重大科技項目和成果、高水平科研機構和團隊在河套深圳園區落地,支持開展基礎前沿和重點產業領域科研攻關,打造原始創新和重要的新技術策源地。
讓科技創新的長板更長、短板補齊,這是國家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大任。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過去,兩地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取得良好的進展。香港會繼續與深圳攜手并肩,協同推動河套合作區建設,打造成為世界級的創新平臺。
跨界
聯手打通科研圈產業圈
9月7日,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式開園,河套迎來首個享受深港兩地聯合評審、聯合支持獨特政策的科創園區。這也是內地首個由港方運營、適用國際管理規則的科研空間。這種跨界融合,將“跨出”新氣象。
實際上,除了科技創新,河套的另一優勢就是跨境,“一區兩園”直接跨境接壤。而其他三大平臺都在廣東境內。
這種變化,代表著一種信號和趨勢,那就是大灣區跨界融合將更深。
第一,跨越行政空間之界。
突破行政地理限制,河套開了先河。一個合作區橫跨深港兩地,深圳園區3.02平方公里,香港園區0.87平方公里。未來大灣區其他區域,無論是珠三角與港澳還是珠三角內部,能否更多借鑒這種模式,值得期待。
第二,跨越科技創新之界。
科技創新涉及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等眾多環節。為此,深圳園區將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作為中試轉化的重中之重。選擇這些領域,既貼近大灣區的產業基礎,又符合國際科技前沿趨勢。而深圳園區又可與深圳光明科學城、香港科學園等創新節點形成“半小時科研圈”,與廣州、東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時產業圈”。粵港澳聯手,將打通灣區科研圈、產業圈,為創新發展提速。
第三,跨越體制機制之界。
瞄準打造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深圳園區將創新科研相關資金跨境流動監管、探索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營造與香港趨同的稅負環境、全面接軌國際科研管理體制機制。這些探索,將可為整個大灣區乃至全國作示范。
林新說,科技部將支持深圳園區開展科技政策先行先試,打通制約科技要素流動的瓶頸和堵點,對接香港及國際先進科研規則,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
路乾認為,借鑒香港以及國際化的規則機制和先進理念,可以啟發內地城市形成更完善的管理體系和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如果河套的經驗推廣到佛山、東莞等大灣區更多城市,將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統籌 何山 記者 周歡)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