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3周年之際,國家又一“大禮包”落地。
日前,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8月29日《規劃》全文正式發布。
《規劃》提出,到2025年,深圳園區監管模式運作成熟,與香港園區基本實現要素流動暢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到2035年,與香港園區協同創新的格局全面形成;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哪?
《規劃》顯示,合作區地處香港特別行政區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是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天然交匯點,面積約3.89平方公里。
其中,深圳園區(即合作備忘錄所稱“深方科創園區”)面積3.02平方公里,香港園區(即合作備忘錄所稱“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面積0.87平方公里。
深圳園區規劃范圍包括福田保稅區和皇崗口岸片區:福田保稅區面積1.35平方公里,東起皇崗口岸邊、南沿深圳河、西至新洲河、北至絨花路;皇崗口岸片區面積1.67平方公里,東至華強南路、南臨深圳河、西至皇崗路、北至濱河大道。
國家對深圳園區有哪些期待?
《規劃》給出深圳園區三大定位:
——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
——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
——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
其中,“先導區”突出利用深圳園區獨特的“平臺”和“通道”作用,聯合香港園區建設國際一流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資源,匯聚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鏈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攜手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新標桿和國際科技創新高地。
“試驗區”則發揮深港科技產業互補、園區跨境接壤以及深圳園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優勢,緊緊圍繞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的任務,營造高度開放的國際化科研制度環境,對接香港及國際先進科研規則,加快形成靈活高效、風險可控的跨境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為新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開放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集聚區”即匯聚粵港澳三地優勢,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著力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從研發到工程化的中試轉化,打造國際一流中試轉化服務平臺,形成一批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成果,為大灣區建設持續產生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供給。
未來,深圳園區是何模樣?
《規劃》提出,將緊密銜接香港園區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時序,以2025年和2035年為關鍵節點,分階段推進深圳園區建設。
——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取得積極成效。皇崗口岸整體完成重建,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運轉高效的通關查驗模式創新。
深圳園區監管模式運作成熟,與香港園區基本實現要素流動暢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建立與香港及國際全面對接的科研管理制度,集聚一批香港及國際優勢學科重點實驗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頂尖企業研發中心,與香港科技合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到2035年,與香港園區協同創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創新國際化程度居于全球領先地位,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動,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載體和頂尖科技企業研發中心,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策劃 甘雪明 劉麗 撰文 徐峰)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