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5年來,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完善、規則機制“軟聯通”持續發力,三地人員交往和經貿往來越來越暢通。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新朋友,他的生活也正隨著大灣區的建設發展而發生著新的變化↓↓↓
何志豪:現在地鐵很方便,廣州有16條地鐵線,而且我們直接電子支付就可以進站了。今天的行程其實挺趕的,我現在要過去跟幾個朋友喝早茶,然后馬上要趕去深圳談些項目,又要重新趕回廣州,參加龍舟訓練。
何志豪:喝完早茶,我要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深圳。現在去深圳,導航顯示走虎門大橋,一個小時能到。一天內橫跨多個大灣區城市的工作生活,對于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工作日我可能會在廣州深圳澳門香港來回跑,休息日我可能會回到中山的老家。有個詞叫“雙城生活”,對于我來說更應該叫作“多城生活”。
何志豪:每次經過虎門大橋或者南沙大橋,都覺得風景很好,心情也特別好。我記得小時候我爸爸從香港帶我回廣州回中山,當時從香港如果過珠江口的話,就只有虎門大橋一條路可以選擇。現在過珠江入海口就多了,除了虎門大橋,還有南沙大橋,還有港珠澳大橋。我們國家對路網的建設力度實在是太大了,太完善了。
何志豪:我學習的是電子商務專業,2008年大學畢業之后就決定留在廣州創業。電子商務這幾年發展很快,內地的機遇也很多。現在我女兒在廣州的港澳子弟班上學,當初辦理入學的時候很方便,只要我跟女兒的兩個身份證,當天就可以辦理入學了。自從有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之后,我們辦理社保、醫保,還有一些社會福利的時候,都可以在網上辦理。
何志豪:今天我的工作就完成了。現在已經約了一群朋友體驗龍舟活動。身后這些就是我們在廣州工作生活的港澳青年。
何志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都被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工作環境、便利的生活所吸引。從“港澳市民”到“大灣區居民”,跨城生活已經成為不少港澳青年“擁抱”大灣區的方式。隨著地理隔閡的越來越弱化,我覺得大灣區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家。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