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 高質量發展媒體調研行活動中,20余家中央、省市、港澳媒體走進位于廣州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在港澳青年故事分享會上,來自科創、外貿、藝術經濟和文化品牌等領域的創業青年,分享了他們在南沙創新創業的故事。他們的故事是南沙加速落實《南沙方案》中“創建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臺”的生動實踐。
在這里,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
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的朱龍潛博士,主要從事低碳和零碳制冷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廣。談及初到南沙的感受,他表示,“我在讀碩和讀博期間,需要經常來南沙做實驗。南沙有充足的物理空間可以用于科研,這也是我對南沙科研科創環境的第一印象。”博士畢業之后,他從香港來到了南沙,全職做成果轉移轉化、科研科創,其間他也孵化了自己的初創公司——亞熵科技。回顧在南沙創業這幾年,特別是《南沙方案》印發以來,朱龍潛深有體會:“在廣州南沙,政府給予我們初創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包括‘新十條’的獎金1∶1配套、科學園的1∶1配套等。”在朱龍潛看來,南沙的港澳青創基地有完善的孵化機制和配套服務,包括科研支持、創業培訓、資源對接、融資輔導等等。另外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百萬創業大賽在內各種類型的創新創業比賽獎金以及紅鳥高端團隊專項的70萬元資助計劃等,為其提供了寶貴的創業資金。他表示,“廣州南沙,是一個鏈接大灣區各個城市的很好的鏈接點。我們既可以依托在香港高校的原始技術的資源、也可以依托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以及其他科研院所在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經驗、還可以依托廣東發達的制造業基礎,加快我們的技術成果產業化。希望我們能在南沙取得更好的發展。”
陳嘉慧是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下稱“南沙創新工場”)的首席服務官,她在分享會上介紹,南沙創新工場每年舉辦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廣州賽系列活動在內的多項推廣、培訓及交流活動,還推出有支持境外高水平科研團隊落地南沙的“TSP紅鳥高端團隊”專項資助計劃,支持初創團隊與大學、研究院、政府、投融資機構及產業界緊密互動,以政策、資本和市場為初創項目全方位賦能。
據了解,南沙創新工場掛牌成立于2015年,由南沙區與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合作共建,研究院運營管理,依托香港科技大學在人才培養、知識轉移、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優勢及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打造面向大灣區青年的科技創新創業核心載體和人才聚集地。
在這里,開辟新賽道具有無限可能性
出生于香港的楊宛瑩是駿德商業集團的董事兼運營總監,負責駿德商業集團的運營、營銷策劃、文化創意等工作。正著手于集團在南沙的產業園招商事項以及開拓新的業務板塊——咖啡世界。從國外學成歸來后,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南沙作為實現夢想的起點,“我現在已經定居南沙,這也是家人的決定,他們深信南沙會是一個宜商宜居之地。”說到創業的初衷和發展方向,她介紹,她所在的企業入駐南沙后,業務逐步擴大為美酒美食產業鏈和供應鏈服務,希望將優質的多元化的源頭商品帶進國內市場。她認為,南沙有得天獨厚的港口實力,獨特的地理優勢,是全球商品流通的重要節點。“我本身是咖啡愛好者,希望借助南沙的港口優勢和為創業者提供的政策優勢,開辟業務新賽道,打造一個咖啡世界創新服務平臺。”
對于南沙對外開放的政策優勢,大灣區國際藝術品保稅產業中心董事長楊眉深有體會。她說到,“2015年,我第一次從香港坐船來到南沙。南沙區相關部門的熱情和專業以及廣東自貿區的諸多政策優勢,讓我很快作出扎根南沙創業的決定。”2017年底,她在南沙正式啟動“藝術品保稅產業”項目,“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與南沙區口岸、文化、海關聯檢部門等進行溝通,研究有關措施,最終總結出了一套適合廣東自貿區藝術品保稅產業發展的管理辦法。”2022年《南沙方案》印發實施并提出“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也是這一年,他們實現了新的業務突破,升級為“大灣區國際藝術品進出口供應鏈管理平臺”后,第一筆國際藝術品交易順利完成。回顧在南沙的創業經歷,她表示,“在創業的5年里,有來自廣州南沙各部門、各機構單位的人給予幫助和支持,非常感動。讓我們從一間小小的辦公室開始,累計引進超過1000件藝術品,共取得了5項廣東自貿區“首單”業務創新案例,曾2次被國家海關總署作為先進案例報道。我相信,下一個目標,未來5年,明天會更好。”
“在《南沙方案》的推動下,南沙相關舉措的實施,為我們港澳創業青年提供了衣食住行的配套保障。這也讓我對在南沙發展充滿了信心。”廣州硯語文化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創始人李雁在分享中表示,她生于香港,留學于美國,因自幼在國際教育背景下長大,讓她產生了英語培訓的創業想法并在南沙創立公司。對于未來,這名年輕的創業者充滿激情,她表示,“我想通過自己努力,讓更多的國際友人‘走進來’,同時,也讓我們灣區青年‘走出去’,讓世界知曉‘廣州南沙’這張亮麗的新名片!”
多方位護航港澳青年創業就業
“創建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臺”是《南沙方案》明確賦予的重大使命,同時也是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環。據了解,南沙區不斷健全政策體系,積極搭建服務平臺,為港澳青年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廣闊舞臺和創造更多便利條件。
一方面,南沙區不斷完善政策扶持體系。出臺了“港澳青創新十條”,增設“薪金補貼”“證書補貼”“就業獎勵”“一卡走南沙”4項獨有措施,港澳青年最高可享受51.5萬元,企業最高可享受450萬元;持續暢通政策落地通道,分類推出“創業補貼與獎勵”“青創基地補貼與獎勵”等9項定制化申報指南,明確32個項目申報指引,于4月13日正式啟動“港澳青創新十條”政策兌現申報窗口。截至6月30日,上半年申報期內累計收到線上申請545件,其中個人申請508份,企業申請37份。
另一方面,南沙構建示范“雙創平臺”,著力打造多元化特色化青創基地矩陣。以創享灣為龍頭,全區匯聚不同維度、各具特色的港澳臺僑青創基地13家,累計入駐企業(項目)1262個(港澳項目569個),帶動就業4555人(港澳臺僑579人);大力拓展基地服務內容,組建基地服務管理團隊114人,創業導師156人,2023年開展各類創業就業服務活動200余次,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了全方位孵化服務。
此外,南沙還健全優質“服務體系”。推進實施“大灣區職場導師計劃”,打造“就業驛站·創享灣”,掛牌成立“樂業百事通-南沙區港澳居民公共就業綜合服務平臺”,為港澳居民提供量身定做且凸顯港味澳味的政策咨詢、創業指導、資源推介等服務。
(記者 任燚 通訊員 劉愛荘)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