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多孔陶瓷團隊來說,雖然入駐實驗室僅3年多時間,但成果落地轉化卻進展迅速。基于該團隊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多孔介質燃燒技術所開發的新型燃燒系統,已在勝利油田得到成功應用,取得了突出的節能減排效果,并將在更大范圍推廣應用。
這是在松山湖獨特的創新創業環境支撐下所取得的突破。自2020年底獲批第三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全球化創業方向)以來,松山湖牢牢把握“雙區”建設重大機遇,聚焦東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通過“育生態、強創新、促創業、搭平臺、優環境”等舉措,促進境內外高端創新創業資源集聚,加快培育新動能、實現更充分就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打造全球化創新創業“灣區樣板”。
全鏈條創新生態夯實“雙創”地基
如今,駕車駛過松山湖科學城中子源路一線,全球第四臺、中國首臺脈沖型散裂中子源與在建的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連成一片狹長的白色建筑群,富有科幻感;前方古典建筑圍樓風格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依山而建,一期工程即將竣工;更遠處,在建的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即將為松山湖科學城增添一座高水平學府……一流創新平臺與高端創新資源的加速集聚,成為松山湖最顯著的特征。
在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新征程中,“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已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而這背后離不開大科學裝置的“加持”。
被譽為“超級顯微鏡”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推動基礎研究突破的“國之重器”。建成投入使用以來,散裂中子源已完成6輪用戶實驗,全球注冊用戶超過3400人,完成課題600多項,科學成果覆蓋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學等多個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發領域。其中,近半數用戶及研究課題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地區。
依托相關技術積累,該團隊還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自主知識產權的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為我國醫用BNCT治療裝置整機國產化和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2021年,繼散裂中子源之后,松山湖科學城啟動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程序。一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在巍峨山下,松山湖湖畔,初露崢嶸。
全鏈條、全要素創新生態,是最利于創新成果萌發的土壤。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必須環環相扣交接好每一棒,才能順利跑完“接力賽”。
作為首批廣東省實驗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著力推動“基礎研究”與“產業轉化”兩條腿走路。
僅3年多時間,該實驗室就吸引8位院士、40多名海外高層次人才、20個前沿課題團隊,引進25個創新樣板工廠團隊,注冊成立38家產業化公司。其圍繞金屬材料、陶瓷材料、超導材料、半導體材料等戰略領域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研究成果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重大技術進展”。
依托大科學城裝置集群、重大平臺、高端人才團隊和成熟的產業配套,松山湖正加快構建全鏈條全要素創新生態體系,初步形成大科學裝置、重大科研平臺、龍頭企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高品質城市配套等高端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發展態勢,為全球人才打造創新創業創富最優生態。
2020年4月,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這為松山湖打造大灣區科創高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機遇。在國家科技戰略賦能下,松山湖加速匯聚更多頂尖創新資源,不斷提升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層次能級。
全周期成長載體提供“雙創”支點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以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為支點,在松山湖打造著獨一無二的“科創夢工廠”。
紅透互聯網的云鯨機器人,在這里完成了從創意到爆款產品的蝶變。2016年創立,到2021年預計營收超10億元,快速實現從0到10億元級的突破。
業界評價認為,松山湖科學城之外,幾乎再難找到第二個在硬件孵化領域成功率如此高的地方——共引進孵化了包括大疆創新、固高科技、云鯨智能、逸動科技、李群自動化等在內的60余家硬科技創業企業,存活率達80%,獨角獸或準獨角獸公司達15%,硬科技公司達100%。
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的成功,是松山湖全生命周期成長空間載體的一個縮影。
當前,松山湖已經形成眾創空間、專業孵化器、低成本空間和標準化廠房等多層次、全生命周期成長載體,為創業孵化、發展壯大提供全鏈條成長空間。松山湖已有國家級備案眾創空間11家,國家級孵化器14家、省級20家,30家新型研發機構,認定低成本空間9處。
瞄準大灣區創新創業高地,松山湖還對標國際一流創新模式,建設集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孵化器、中試驗證平臺、人才公寓、生活配套服務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綜合體”——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
2021年剛剛成立的奧芯智能就是社區入駐企業之一。在公司的樣品展示區,大大小小的電動滑板車、電動獨輪車、電動卡丁車等擺了一地。該公司專注于滑板車解決方案的設計,雖然成立不久,但已與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正在進行小批量的生產和測試,產品計劃主推歐美市場。
“我們看到了社區的發展機遇。”公司創始人,來自巴基斯坦的Kashif談到,社區周邊有大學、研發機構等創新資源,對人才引進具有較大便利性。并且這里也距離重要客戶與上下游制造商較近。
2021年,小豚智能也正式遷至社區發展。在這里,公司的辦公面積共有近400平方米。“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還能更好地融入社區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精準對接客戶資源。”總經理耿濤說道。
目前,社區認定國家級孵化器2個、進駐新型研發機構12家,5個創新工場、34個中(小)試車間投入使用,科研儀器設備5000多臺實現使用共享,超過500家科技企業在社區蓬勃發展。2021年,社區常駐人員新增超過1000人,增幅達50%,其中不乏國際化創業團隊,顯示出澎湃發展的活力。
圍繞全球化創新創業方向,松山湖還發揮區位及產業優勢,高起點建設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和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成功培育妙智科技、維度工業科技及逸動科技等多家高成長性科技企業。
一攬子政策體系激發“雙創”活力
2021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實用超導薄膜研究團隊,在購買國外設備遇阻的情況下,自主研發成功“三光束脈沖激光共沉積鍍膜系統”,打破部分技術壟斷。這背后除了科研人員的努力,也離不開新型管理體制對經費使用的“靈活放權”。
“這給了我們很大信心。遇到‘卡脖子’問題,我們自主研制和創新,把一條新的技術路線走通了。”對此,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趙忠賢院士感慨,實驗室一方面注重研究實效,不以論文論英雄,讓科研人員集中精力搞攻關;另一方面充分信任科學家,“允許用打醬油的錢買醋”,給予科學家足夠的自主權。
除了經費的使用,科學家在實驗室的科研項目上具有自主立項權;在人員管理上不定行政級別、不設工資總額限制,實行社會化用人和市場化薪酬制度;面向全球招聘人才,評價標準不“唯論文”“唯學歷”,注重實際能力等,種種支持,保障科學家沉下心來做研究。
體制機制創新,是松山湖打造創新創業最優生態的關鍵一環。去年以來,松山湖密集推出一攬子科技、產業、人才政策,充分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包括搭建賦能創新創業和高質量發展的“1+10”政策,其中“1”——《東莞松山湖高新區關于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已經印發實施。
松山湖還推出科技政策計劃體系,發布《東莞松山湖促進源頭創新實施辦法》《東莞松山湖支持技術研發實施辦法》《東莞松山湖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等7個重磅科技政策。
在源頭創新方面,松山湖每年投入2000萬元支持基礎、應用基礎及大科學裝置研究,對國際重大科技項目最高給予1000萬元配套支持;技術創新方面,鼓勵企業開展研發創新,每家企業每年發放最高100萬元研發補助,對創新中心和研發機構提供最高5000萬元補助,對粵港澳科研機構合作最高給予1000萬元配套經費支持。
在成果轉化方面,對承擔科技成果轉化、共性技術平臺和中試驗證、開放應用場景、技術轉移、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單位給予每年最高500萬元獎勵資助,單個研發或中試項目最高可獲5000萬元資助。
在企業培育方面,從企業研發投入、人才引進、投資融資、空間配置等方面實行分類扶持,推出科技型企業家培育計劃。
在人才支撐方面,出臺實施人才“1+N”系列政策,其中“1”——《關于推動松山湖科學城人才優先發展 打造人才高地的實施意見》已經印發實施,進一步搭建人才創新創業平臺,以事業、環境、服務等綜合政策引人、育人、聚人。累計引進省市兩級創新科研團隊55個,國家級科學家68位,博士學歷以上的高層次人才3000余人。
另一方面,松山湖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釋放創新創業活力。包括推進開辦企業便利化,推行“一照通行”改革,實現企業開辦業務“一個環節、一表申請、一網通辦、一窗通取”和“一照通行”。
2021年,新登記市場主體3102戶,同比增長20%。以東莞市承擔廣東省建設工程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進一步優化建設工程審批流程,推行告知承諾制、聯合測繪等創新舉措,實施完全告知承諾制的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到30天,較國家提出的改革目標縮短了75%。
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共生共榮”
從鴻蒙操作系統到鴻蒙智能座艙發布,再到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揭牌……自2019年起,華為開發者大會及系列活動已連續3年落地松山湖,吸引著全球開發者前來參會。
隨著華為進一步扎根松山湖,眾多上下游合作伙伴隨之搬遷到東莞,軟件服務商中軟國際、易寶軟件、軟通動力等一大批華為供應商隨之而來,松山湖周邊鎮區已引進華為配套軟硬件項目數十個。
以華為終端、生益科技、華貝電子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已成為千億規模的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為廣東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通訊設備和智能終端等領域更是位居國內領先地位、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健康的創新創業生態,呼喚大中小企業“星月同輝”、融通發展的產業格局。
當前,松山湖正加快推動形成以創新龍頭企業為引領、以高新技術企業為支撐的創新引領型企業梯次發展體系,全力支持華為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培育更多“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快轉型升級,賦能先進制造。
目前,松山湖已集聚47家上市企業及上市后備企業,布局于此的生物醫藥、新材料、集成電路企業均超過300家,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近90%,實現了小企業“做精做細”、大企業“做大做強”的發展新模式。
為進一步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松山湖積極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專項行動,以華為“松山湖產業云”項目為重點,鼓勵企業積極“上云用云”,促進中小企業融入領軍企業供應鏈,為中小企業創新產品應用提供渠道,讓更多的企業從“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打造大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共生共榮的發展生態,專項行動累計帶動就業超5000人。
偶遇世界級科學家成為“新常態”
人才是創新創業的主體。松山湖以平臺引才、以產業聚才、以服務留才,使偶遇世界級科學家成為“新常態”。
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型研發機構、高等院校等平臺,松山湖已累計引進國家級科學家68位,博士學歷以上的高層次人才3000余人。
松山湖18萬就業人口中,43%擁有本科以上學歷,92%是45歲以下的青年人,基本形成了從“頂尖科學家”到“科技研發人才”,再到“應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隊,園區人才工作實現了從“筑巢引鳳棲”到“花開蝶自來”的階段。
2017年落戶松山湖的歌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處于快速發展的上升期。當前,隨著業務增長,前端研發工作逐步向松山湖轉移,對人才量與質上的需求也同步大幅提升。
“我們現在需要大量聲學、光學領域的人才,但行業內人才儲備不多。”歌爾股份華南人力資源總監劉長龍談到,近兩年,通過參與松山湖舉辦的各類交流活動,公司與周邊學校、企業及機構的聯系更加密切了,其中,已連續兩年參與園區組織的招聘活動,前往貴州覓得心儀的人才。
劉長龍表示,各類招聘活動的舉辦與人才補貼政策的實施,不僅提升了招聘成功率,還降低了引才成本。
面向未來,圍繞創新創業人才需求,松山湖正在深層次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全力為各類人才搭建成長進步、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全面培育雙創新動能。
包括出臺“1+N”系列人才政策,進一步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加快人才集聚,打造灣區人才高地。從2021年起,計劃5年引進市級及以上人才500名,各類高層次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10000名。
定制供給創新服務與生活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未來學校等一批灣區一流的基礎教育設施,連續5年每年投入3億元,支持東莞理工學院建設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進一步筑牢科創基礎,打造灣區的教育和高水平人才聚集高地。
同時加速提供高品質的健康醫療服務,加強住房多元保障,打造國際化人才社區。近期將陸續推出總建筑規模約70萬平方米的人才房,預計3年內完成住房建設5000套,5年內完成近10000套,使各類人才安心工作、潛心科研、放心創業,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創宜研的科學家園。
(撰文 陳啟亮 鄭國豪)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