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重磅發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下稱《前海總規》),為前海持續擴大開發開放按下“加速鍵”。
立足新的發展階段上,前海將如何“乘風破浪”,就“深港融合”這篇大文章進一步深化細化?如何“面向世界”,進一步接軌國際?南方日報、南方+專訪了著名學者、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指出,深港融合是國家戰略問題,前海作為國家戰略布局之一,其設立本身就為了香港。如果只是把香港變成一個內地的城市,那意味著香港的衰落。讓香港再一次輝煌,才意味著戰略成功。所以一定要做好“深港融合”這篇大文章,清單式梳理香港和前海各自的比較優勢,達成進一步合作,避免內卷和競爭。
人物名片
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長年致力于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系研究。
觀點金句
如果只是把香港變成一個內地的城市,那意味著香港的衰落。讓香港再一次輝煌,才意味著戰略成功,所以一定要做好“深港融合”這篇大文章。
我們一直在強調制度性開放、高水平開放以及和國際規則對接。香港的規則是國際化的,我們跟香港規則對接了,就是跟國際規則對接。
香港如果現在再去搞制造業,也就是再工業化,就沒有必要了。因為過一條馬路、一座橋,就是制造業技術轉化水平很高的深圳,兩者可以互補。
前海和香港只有意識到各自的比較優勢,大家才有可能達成合作,避免“內卷”。
香港跟DEPA和CPTPP標準對接均沒有問題,因而深圳可以借力香港,實現“高水平開放”,探索既開放又安全的機制。
前海的制度創新是領先的,各方面規則確實不錯,但還有提升空間,尤其在系統化方面,不要太碎片化。
記者:《前海總規》賦予了前海“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的新戰略定位,前海如何在深港合作中進一步扮演好先行先試者的角色,未來應重點在哪些領域進行突破?
鄭永年:深港融合是國家戰略問題,前海作為國家戰略布局之一,其設立本身就為了香港。一定要從國家戰略角度進行考量“如何幫助香港恢復它往日的輝煌和繁榮”,尤其是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如果只是把香港變成一個內地的城市,那意味著香港的衰落。讓香港再一次輝煌,才意味著戰略成功,所以一定要做好“深港融合”這篇大文章。
我一直提倡大灣區要構建第二個金融中心。我們已經有一個以上海為中心的金融中心,為國家的實體經濟和金融穩定服務。現在必須構建一個以香港、深圳、廣州這些中心城市為據點,基于勞動分工之上的第二金融中心,可以跟華爾街比較、甚至競爭的中心。沒有這樣的金融中心,下一步不僅深圳發展會遇到很多瓶頸,國家的發展都會遇到很大瓶頸。
記者:《前海總規》提出要探索香港參與前海發展新模式,您覺得目前具備了怎樣的基礎?未來還需要加強哪方面的銜接和推廣?
鄭永年:這就要看香港和前海各自的比較優勢在哪里,一定要仔細地、清單式地梳理一下。
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從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到社會服務等很多方面的規則規制、標準管理是世界領先的,是為世界所接受的,這是它的優勢;而我們的優勢是科創、制造業、應用技術的轉化,還有相對較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只有意識到各自比較優勢是什么,大家才會達成合作,尤其是要避免出現內卷。
我們也一直在強調制度性開放、高水平開放以及和國際規則對接。香港的規則是國際化的,我們跟香港規則對接了,就是跟國際規則對接。當然我們也有很好的方面,比如深圳的新能源領域、互聯網領域,這些香港所沒有的規則,我們可以加上去。
香港的短板是它的制造業,因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其制造業就轉移到珠三角地區。香港現在再去搞制造業,也就是再工業化,就沒有必要了。因為過一條馬路、一座橋,就是制造業技術轉化水平很高的深圳,兩者可以互補。所以,只有意識到各自的比較優勢,大家才有可能達成合作,避免“內卷”。
記者:《前海總規》提到了許多對標國際或者加強對外合作的內容,而且指出前海要在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您怎么看?
鄭永年:從國際對標角度而言,一定要把香港考慮進去。香港很多規則、標準、管理,一直在世界領先,是高度國際化的,也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的,但現在國際社會又出現了更高的規則標準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以及數字經濟方面的DEPA(《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香港跟DEPA和CPTPP標準對接均沒有問題,因而深圳可以借力香港,為國家做一些事情,也就是實現“高水平開放”。數字經濟方面一下子加入DEPA變成跨國的模式可能比較難,可以考慮在“一國兩制”制度下,從跨境做起,以前海、香港、澳門為試點,從數字經濟系統中探索一條道路出來。
我們常說高水平開放、制度型開放,這種抽象概念如何具體化?前海可以通過跟香港合作讓大家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東西,尤其在接軌CPTPP和DEPA方面,可以探索出既開放又安全的機制。我們要實現全面開放、有效管理,而非有限開放、無限管理。
南方+:在大灣區提出“制造業當家”,深圳提出“制造業立市”的背景之下,以現代服務業為增長點的前海,要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去助力制造業當家?
鄭永年:整個廣東省就是制造業當家,深圳發展起來本身也是以制造業為主。但不要把制造業跟服務業對立起來,實際上大量的服務業是為制造業服務的。
比如,金融這一塊,國家已提出要建設金融強國。我們可以先立后破,去探討如何服務于制造業,包括應用技術的轉換、基礎科研等。服務業跟流通相關,是科研領域、金融領域的基礎,深港兩地服務業的融合可以參考歐盟標準,尤其是在人、財、物的流通方面。現在還有一些阻力,前海可以系統梳理一下,一項一項改進服務。
記者:“前海總規”強化了“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的定位。您如何評價多年以來,前海的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下一步應怎么做?
鄭永年:我覺得前海制度創新是領先的,各方面規則確實不錯,但還有提升空間,尤其在系統化方面,不要太碎片化,目前有的創新長度、廣度,甚至深度還不太夠。
以前我們看到新加坡、香港的某些規則很好,總想挑出來學習,但要意識到,這些規則跟其他方面領域的規則是互相深度嵌入的,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不可能把某一條規則挑出來學。
當然,也不可能全盤照抄,而要通過一條條梳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學。學了一段時間后,還要系統梳理、整合一下,看看這些規則互相之間怎么協調,是不是有發生沖突的地方,下一步怎么擴散、提升等。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迎來發布5周年,隨著《前海總規》出臺,您覺得未來前海在大灣區將扮演什么角色?
鄭永年:前海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不僅要搞好自己,還要具有擴散效應,圍繞規則、標準、管理,在制度性的開放上大做文章,扮演一個更大的角色,成為中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抓手。
20世紀80年代設立像深圳這樣的經濟特區,既是把它作為一個抓手,也是作為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現在這些經驗已經擴散到全國各地,表明深圳1.0版本開放的任務使命已經完成了,現在進入到2.0版本的開放,即制度性開放、規則標準管理的開放,也就是高水平的開放。深圳尤其前海怎么做,這是深圳人的新使命。
【統籌】張瑋
【撰文】蔡敏玲 張佳欣
【拍攝】謝昊燃
【剪輯】王抒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