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官方網站上重磅發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下稱《前海總規》)全文,為前海持續擴大開發開放按下“加速鍵”。
2010年8月,國務院批復實施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2010-2020年)》,拉開了前海開發開放序幕。2021年9月,隨著《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的印發和前海擴區至120.56平方公里,新的《前海總規》隨之修編,與之充分銜接。
記者注意到,《前海總規》不僅提出構建前海合作區“一心一帶雙港五區”空間結構,重點打造六大產業,還在《前海方案》賦予“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和“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重任的基礎上,新增“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和“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高地”兩大戰略定位,開啟前海開發開放的新篇章。
這份為國家級戰略平臺深遠發展謀劃的近2萬字總規透露出哪些關鍵信息?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前海方案》,以及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何關聯?
亮點 1 首提“深港融合發展”,全面推進“一體化”
作為深港合作最緊密的區域,前海不僅與香港山水相連,擴區之后陸域最近距離僅5公里,更因規則銜接和惠港政策全面,成為港人港企知曉率最高的內地區域,累計推出惠港政策超200條以上。
數據顯示,2022年,前海實際使用港資56.08億美元、增長3.4%,占深圳55.2%,2023年1-10月則為25.66億美元,擁有港資企業近萬家。
此次《前海總規》對深港合作重點著墨,“港澳”和“香港”字樣出現頻率高達88次和66次。“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被首次寫為戰略定位,其關要就是“融合”和“引領”。
長期觀察深港合作可發現,“深港融合”的表述此前較為鮮見,而近兩年明顯增多。這與在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歷史大潮流下,香港調發展思路,主動與深圳融合發展有關。
特別是今年以來,從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到香港特首2023施政報告、香港特區政府發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深港合作已邁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發展、無法割舍的新階段,對深港合作制度創新和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均提出新要求。
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近五年,前海已基本完成綱要提及的任務,合作發展引擎作用明顯強化,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示范,無疑將成為推動深港合作升級的“引領區”。
根據《前海總規》,前海要“堅持依托香港、服務香港,加快推進規則機制一體化銜接、基礎設施一體化聯通、民生領域一體化融通,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為香港經濟發展進一步拓展空間”。
而且,在“2025年前海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目標”里,甚至沒有對GDP作出要求,而是對“港資企業數、香港居民就業數、在港澳提供跨境政務服務事項、港資外資金融機構、境外專業人士備案執業人數”等提出目標值。
亮點2 新增“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高地”,六大產業有穩有進
同樣被新增寫入戰略定位的還有“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高地”。目前,前海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52.5%,已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因而未來的關要在于“高質量”。
發展是硬道理,高質量發展則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在《前海方案》發布和擴區后,前海擁有了國際機場、港口碼頭、會展新城、海洋新城、保稅區、制造業工廠等要素,可謂海陸空鐵齊備的“頂流”配置,多元化產業空間被完全打開。如何有的放矢聚產,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穩是大局和基礎,進是方向和動力。《前海總規》也同樣遵循這一經濟工作的科學方法論,提出“鞏固提升現代金融、法律服務、信息服務、貿易物流等優勢領域,積極開拓海洋經濟、數字經濟等服務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攜手香港推動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
明確“深化金融業開放創新、提升會展業和商貿物流發展能級、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提高專業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大力發展新型國際貿易、培育壯大現代海洋產業”等六大重點產業,聯動港澳打造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新體系。
這些產業不論橫向從大類別上分析,還是縱向從某個產業本身看觀察,都是“有穩有進”。比如,對現代金融、貿易物流等已發展起來的產業,用的是“鞏固優勢”,也就是用其“穩”住基本面。但同時也開拓和推動海洋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這便是“進”,為經濟穩增長注入新動能,重塑新優勢。
事實上,為加速構建全鏈產業生態,2022年底,前海即首批推出“風投創投、融資租賃、大宗商品貿易、跨境電商、財稅服務、高端智庫”六大集聚區,以期產生“虹吸效應”,吸引現代服務業上下游企業和各類優勢資源要素集聚。2023年11月,又重磅推出“人工智能、供應鏈、集成電路、海工裝備、航運服務、國際咨詢”新一批六大集聚區,形成“6+6”產業集聚區新空間格局。
根據《前海總規》,到2025年,前海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突出的現代服務業應蓬勃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布局,多輪驅動創新體系初步構建,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亮點3 構建“一心一帶雙港五區”,五大片區產業分工
前海擴區后,面積增大8倍,除原有的桂灣、前灣、媽灣區域(下稱“三灣片區”)外,南山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以及寶安的寶中及大鏟灣片區、機場及周邊片區、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均納入范圍,亟需構建新空間結構。
此次《前海規劃》提出,構建“一心一帶雙港五區”的空間結構,統籌陸海協同發展,形成一種中心引領、雙港驅動、組團聯動的模式,區位格局完全打開。
其中,“一心”是前海城市新中心,包含三灣片區、寶中片區、大鏟灣片區等。這里將大力發展高能級總部經濟、高流量貿易經濟、高端化服務經濟、高層次會展經濟,打造灣區“國際會客廳”。
“一帶”是綠色活力海岸帶。前海所在的西部海岸線占深圳1/4,且有27條入海河道、4處紅樹林濕地、3個島嶼的生態資源,聯動環深圳灣、環交椅灣,可實施“連山、通海、貫城、串趣”的山海連城計劃,打造藍綠交織的活力海岸帶。
“雙港”是深圳國際航空樞紐港、國際航運樞紐港。前者是統籌發揮深圳機場海空鐵聯運優勢,構建面向亞太地區、連接歐美澳、銜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航線網絡,建設臨空經濟區,打造高品質國際航空樞紐港。后者則是依托深圳港西部港區,聯動香港提升航運高端資源配置功能,強化港城融合,共建輻射全球的國際航運樞紐港。
“五區”則是擴區之后,前海合作區的五大片區,將布局科技創新、國際金融、會展海洋、商貿物流、先進制造等產業功能組團。
同時,五大片區產業空間布局也得以明確,雖有部分重合之處,但各有重點或側重,分工明確。
比如,五個片區都提到了“會展業和商貿物流業”,但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是側重航運物流,機場及周邊片區側重航空物流,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則是國際會展和航運物流。
再如,機場及周邊片區雖與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都發展“數字與時尚業”,但前者主要是側重工業設計、工業互聯網方向;與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都發展先進制造業,但后者是主打激光和增材制造、智能機器人、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網絡與通信等方向。
亮點4 用好特區立法權和下放事權,鼓勵率先探索和自主改革
“制度創新”素來是前海的核心任務,也是區域發展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805項,88項在全國復制推廣。在中山大學發布的2022-2023年制度創新指數中,連續居中國自貿區之首。
此次《前海總規》強化了《前海方案》賦予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的定位,要求在區域治理、營商環境、現代服務業發展、科技創新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打造首創性、標志性改革品牌,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
同時,明確提出用足用好深圳特區立法權,可根據前海改革開放需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依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推動前海在“深港合作、現代服務業開放、要素市場化配置、科技創新”等領域率先探索。
這一方式的制度創新多涉及重大事項破冰。比如,此前出臺的“前海合作區條例”,就突破性地允許民商事合同當事人一方為在前海注冊的港澳臺資及外商投資企業協議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即意味著當事人可在前海用自己熟悉的域外法來解決糾紛。
本月初正式實施的全國首部區域性投資者保護立法《前海合作區投資者保護條例》,則沒有重復上位法規定,而是對標RCEP、CPTPP和BEE,與全球投資經貿規則接軌。不僅實施市場準營承諾即入制,實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還布局建設投資權益保護站點,設立議事協調機構性質的公平競爭委員會。
此外,《前海總規》還提出加大事權下放力度,賦予前海更加充分的自主發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創新管理權限,進一步落實前海管理機構享有相當于計劃單列市管理權限的政策。對于廣東省下放及委托深圳市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原則上同步下放及委托前海;已下放及委托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實施的省級、市級管理事項,支持拓展至前海全域,并將根據發展需要,將廣東省、深圳市在科技創新、規劃管理、產業促進等領域管理事項下放或委托至前海。足見改革創新之決心。
亮點5 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力,支持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
梳理《前海總規》,還有一個感受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國際化”元素。全文“國際”一詞出現頻次高達125次,“全球”和“世界”分別出現18次和8次,反映出前海在“依托香港”“服務內容”的基礎上,加快“面向世界”的步伐。
這也是前海今年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點:在聚焦深港跨境制度銜接的基礎上,愈發重視接軌國際規則和參與國際競爭,含有“世界”“全球”“亞太”“東盟”等字樣的訪問、論壇、路演、產業對接會等高規格外事活動舉辦頻次數倍于往年。
就在本月初,以“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的2023“看中國 聽世界”論壇就在前海舉行,目的之一就是讓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30個國家逾百位政要和企業代表,在這里近距離感受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關鍵區域和領域的新發展成果,以及與世界接軌的面貌。
“在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前海總規》的總指導思想如是強調,并要求前海在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中,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強化開放前沿、樞紐節點、門戶聯通功能,重點擴大貿易、航運、金融、法律事務等領域對外開放,進一步增強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吸引力,不斷提升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比如,金融方面,提出實施高水平的資本項目開放政策,吸引跨國企業設立財資中心,研究拓展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功能及試點銀行范圍。法務方面要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鼓勵外國和港澳律所設立代表機構,開展中國內地律所與外國律所聯營試點;建設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健全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多元解決機制。貿易方面則建設新型國際貿易平臺,包括聯動建設國際貿易組合港,拓展覆蓋范圍;依托現有平臺開展天然氣、大豆等交易,打造大宗商品貿易集聚區;打造跨境電商集聚區,推進公共海外倉建設等。
事實上,近年來前海“數貿”已迅猛發展:跨境電商業務規模長期占深圳九成以上,過去兩年規模翻了3.7倍,漸成跨境電商全球中心,集聚眾多國際知名電商平臺企業。2022年前海綜保區進出口總額2352億元,單位面積產值全國第一,今年1-10月1804.6億元、增長10%。
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已成深圳首家“千億級”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上線大豆、天然氣等9個交易品種,今年交易額突破1300億元、增長64%,其中大豆交易額超220億元。
(記者 張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