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達到1000P就是每秒計算能力達到100億億次,相當于52萬臺電腦的算力之和。”10月31日,粵港澳大灣區首個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在前海正式上線試運行。該平臺由深圳首個信息通信領域國家級基礎設施——國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下稱“前海交換中心”)建設部署,現已接入算力資源池8個,匯聚算力規模達1138P,將面向企業機構提供“一站式算力服務”。
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力,如何發揮算力的最大效用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然而,當前算力服務卻存在“數據傳輸不夠經濟高效、算力服務不夠普惠便捷和安全保障有待鞏固加強”三大問題。為此,前海交換中心發揮在算網融合、應用服務和平臺生態優勢,建設了集算力調度、算力交易、算力應用和算力安全等功能于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
“我們希望打造開放共享的算力底座、智慧敏捷的算力中樞和公平繁榮的算力生態,進而加快算力設施互聯互通、助力算力用戶降本增效,以及打通算力產業上下游,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前海交換中心相關負責人說,目前該平臺已接入算力資源池8個,匯聚算力規模達1138P,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大量的計算任務。
同時,前海交換中心也將依托此平臺,加快促進算力互聯互通,助力深圳打造大灣區智能算力樞紐和“東數西算”戰略在大灣區落地生根。
其中,包括建設深圳城市級算力統籌調度平臺,推動市內跨主體算力資源的互聯互通,加快實現“算力一體化、統籌一體化、調度一站式”,減少數據繞轉時延,打造“城市1ms算力時延圈”。
通過算力平臺間接口的統一規范,推動與其他珠三角城市跨平臺算力資源的互聯互通,構建大灣區算力資源池,打造“灣區5ms算力時延圈”;通過與中衛、上海、杭州等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的互聯,實現全國跨樞紐算力資源的互聯互通,促進全國算力自由調度,打造“全國20ms算力時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