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在這份主題為“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的2023施政報告中,“深港合作”被重點著墨,并8處提及深圳前海,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記者注意到,與上年度“2022施政報告”相比,“前海”出現次數增加,且呈現出兩個變化:一是合作領域更加明確和聚焦;二是合作內涵有所增加,并為未來埋下伏筆。
香港下一步將攜手前海在哪些領域發力?為什么會作此選擇?當下已有何發展基礎?“施政報告”將如何推進合作深化?
更聚焦 明確深化合作四大領域
在“2022施政報告”中,“前海”曾出現了5次,且主要以“加快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和深港河套等重大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的開發建設”等較為宏觀的表述為主。而“2023施政報告”里,“前海”出現了8次,且合作內容的表述愈發明確和具體。
比如,在談及“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競爭力”的措施上,明確提出“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繼續善用前海合作區金融改革創新措施,擴大香港金融機構在前海的業務范圍,包括推動香港有限合伙基金獲得前海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管理企業(QFLP)的資格、參與內地私募股權投資,以及在明年上半年內與深圳當局共同設立深港金融合作委員會,為促進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合作、金融人才交流等提供建議”。
在談及“建設香港成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措施上,明確提出“推動將‘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由深圳前海及內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至適用于整個大灣區”。
在運輸基建發展藍圖上,此前規劃連接香港洪水橋和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也已完成“公眾咨詢”和“首階段研究”,將于“2024年中與深圳當局共同展開次階段研究”。同時,2023年底會發表《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宏觀規劃所有主要運輸基建項目的推展,就包括“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在內的鐵路等項目提出優化方案。
在“北部都會區”對接上,此前表示是充分利用這一邊境優勢,促進口岸地區的綜合發展。其中,西邊以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為重心,藉由毗鄰前海的地利,成為核心商業區,輻射深圳以至大灣區。此次則更加明確“北部都會區”將由西至東分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和藍綠康樂旅游生態圈”四大區域,其中“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是指位處洪水橋一帶,將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對接,提供金融和專業服務,并藉由口岸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
此外,“2023施政報告”還提到香港“交椅洲人工島將提供1000公頃土地,以宜居、智慧、環保及具抗御力作為發展策略,打造新一代核心區域,連通港島、大嶼山、機場、新界西以至深圳前海”。如該人工島完成,將成為全球第四大人工島,如連通前海則或為未來雙方合作埋下伏筆。
更開放 擴大改革成果 拓展開放范圍
綜觀“2023施政報告”,不難看出,“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愈來愈成香港的訴求。此次提及的“金融”“法治”和“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不僅是香港和前海的優勢產業,也是前海的深港合作緊密領域。
以金融為例,作為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功能,前海致力于打造香港金融機構拓展內地市場的“第一站”“首選地”。除了率先在全國啟動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又先后實現了“跨境貸、跨境債、跨境投資、跨境資金池、跨境資產轉讓和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等“七個跨境”金融創新。
特別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后,2022年9月,深港首次聯合發布“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十八條措施”;2023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前海金融30條”,深圳就此推出“115條”細化措施,在深港民生金融、跨境金融和金融對外開放等實現突破,推動以深港賬戶通、匯款通、融資通、貿易通、金融服務通、跨境理財通“六通”為代表的深港金融合作新格局加速形成。
數據顯示,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自2021年10月啟動以來,已招引312家金融機構,其中港資外資82家。前海自由貿易賬戶(FT)跨境收支規模超4648億元,與香港發生的跨境收支占比82.1%,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
法治則是前海的核心競爭優勢和主要驅動力。位于“三種不同法域”交匯地帶,前海在全國最早探索跨境法律合作,幾乎在立法、司法、仲裁和律所等多領域同步“試驗”。從突破性地允許在前海適用域外法審理案件、成立首家深港聯營律所,到首創“港區陪審”“港區調解”制度、開展中外律所聯營試點,以及允許香港法制專業人士以仲裁員、調解員、代理人、專家、證人等五種身份參與前海國際仲裁,前海法治的開放性在全國首屈一指。
目前,前海已推出170多項法治創新成果,半數以上在全國和省、市復制推廣。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已引進六大類182家法律機構,前海法院適用香港法審理的案件全國第一。2022年,深圳國際仲裁院受理案件總爭議金額高達人民幣1272億元,躍居亞洲第一、全球前三;2023年以來,該院新受理案件同比增長43%,涉外案件當事人來源國累計達到140個國家和地區。
而物流業方面,作為深圳跨境電商出口貨物的重要通道,前海依托疊加的保稅和免稅政策,跨境電商業務規模長期占深圳近九成,過去兩年規模更是翻了3.7倍。2022年,前海綜保區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352億元。2023年上半年,這一數據預計達1098.11億元,同比增長14%,不計其數的跨境電商貨品從前海奔赴全球。
更認同 港人港企期待前海未來發展
“2023施政報告”的發布,也讓入駐前海的港人港企倍感信心。
“這份報告既有廣度也有深度,兼顧穩定與發展,令人振奮。除了‘大灣區’頻繁出現外,也多次提到‘河套’‘前海’,顯示出香港特區政府著眼并把握深港融合的協同效應。尤其是‘前海’,特首先后8次提到,說明前海在深港全方位合作中走在最前。”深圳市前海香港商會首席會長馬鴻銘認為,深港不斷在融合之中,創造“1+1>2”的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港人尤其是港青到前海創業。商會等組織非常期待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將協助更多港企落戶深圳,為經濟注入新動能。
深圳市前海香港商會執行會長兼金融專業委員會主席、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內地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立鈞注意到,報告多次提到深化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尤其是金融合作方面,有四大亮點值得關注。
“首先是未來將在大灣區內以先行先試方式簡化內地個人數據跨境流動到香港的合規安排,這將有助于便利跨境金融服務;其次,提到要在CEPA框架下爭取在大灣區乃至內地全境對香港金融服務業進一步開放,有利于香港更好地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及優勢,協助內地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級;再者,前海被寄予厚望,包括香港將善用前海改革創新措施,推動港資機構參與QFLP及私募股權投資;此外,提到深港將共同設立深港金融合作委員會,意味著大灣區在金融政策制定、規則制度銜接方面將提升至更高層次、更常態化。”張立鈞十分期待這些政策能盡快落地。
深圳市前海香港商會執行會長兼工程建設專業委員會主席,中國建筑國際執行董事兼副總裁、中建香港董事長孔祥兆也表示,專委會將繼續發揮“粵港澳建筑業融合協同發展超級聯絡人”作用,充分發揮全產業鏈優勢,集中管理、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加強大灣區建筑業交流合作,努力為香港長遠繁榮及大灣區高質量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報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深港合作已成為香港未來發展必不可少的元素,并首次把眾所周知的‘北部都會區’項目,以‘深度對接’的字眼定義其與‘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關系,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發展期望,讓我們對深港合作、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充滿了期待!”深圳市前海香港商會執行會長兼青年工作委員會(籌)主席、前海心一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本熙說。
(記者 張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