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前海合作區在地港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6%,實際使用港資占前海實際使用外資的93.8%。”4月19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重點介紹“雙區”建設成效,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黃敏說,自《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以來,深圳制定出臺實施方案,推進203項重點事項,舉全市之力推動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實現良好開局。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前海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5%,稅收收入增長15%,關區進出口總額增長20.28%;新推出制度創新成果75項、累計685項,新增全國復制推廣7項、累計65項。
去年在地港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6%
作為探索香港與內地緊密合作的先導區,推動“深港合作”是前海的核心使命之一。黃敏介紹,2021年,前海合作區在地港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6%,實際使用港資占前海實際使用外資的93.8%。
其中,健全對港合作交流機制,與香港中華總商會、全港各區工商聯等11家工商協會合作;支持港資企業拓展發展空間,出臺產業集聚、金融業等政策,對港企按一般扶持標準的1.2倍執行;促進粵港澳青年交往交流交融,建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拓展創業空間至13.9萬平方米,新孵化創業團隊87家;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計劃發布崗位1498個。
同時,促進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圳機場衛星廳投入使用,深大城際、穗莞深城際(深圳機場—前海段)開工建設,深中通道、機場三跑道等加快推進。
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圳將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積極對接香港發展規劃,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其中就包括優化深圳灣口岸功能,開展前海口岸、港深西部鐵路規劃研究,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間。
2021年減稅降負23.6億元
在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和“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方面,前海合作區也取得成效。
一方面,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灣區首個5G綠色低碳港口媽灣智慧港開港;前海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拓展至五大類30項,2021年減稅降負23.6億元;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國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上線試運行;啟動前海港澳e站通建設,編制前海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
德勤中國發布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2020—2021年度營商環境藍皮書》綜合各維度評估結果顯示,前海合作區營商環境已躋身全球營商環境第一梯隊,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另一方面,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已實現港澳稅務師等16類專業人士僅需備案即可執業;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全國首批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試點、大灣區首批“跨境理財通”業務在前海落地實施,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簽約入駐161家金融機構,其中,港資外資占三成;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啟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掛牌成立;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建設前海國際人才港,一站式提供451項國際人才服務。
“接下來,深圳將堅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以前海‘擴區’為契機打造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橋頭堡’,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黃敏說。
記者 張瑋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