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澳親子活動中心啟用,四個民生機構同日揭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成立,花海歡樂季繽紛開場……進入12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橫琴方案”)公布已滿“百日”,近期的橫琴熱鬧非凡。
“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是“橫琴方案”賦予合作區的四大任務之一。從澳門新街坊建設,到澳門街坊總會進駐;從跨境通勤專線開通,到跨境人才認可執業;從澳門居民橫琴居住,到澳門員工共管家園。一路走來,合作區新家園的建設,正逐步從硬基礎的完善到軟關懷的升級。
近日的系列動作,彰顯了新家園建設提速。未來,合作區又將如何滿足澳門居民的新期待?
A 硬基礎
四大民生機構完善新空間
橫琴島西側、小橫琴山腳下,一片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的建設熱土,正是“澳門新街坊”所在地。這是內地第一個為澳門居民專門打造,集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民生項目。
“作為粵澳兩地深度融合的示范性項目,‘澳門新街坊’不僅將為澳門居民提供約4000套住房,還將同步開放澳門標準的醫療、教育、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配套,讓他們更安心在合作區、大灣區發展。”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主席林金城介紹。這個備受期待的民生項目,預計于2023年建成。
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的新家園,就要為他們創造生活工作的新空間。在“新街坊”如火如荼建設之際,橫琴數個民生項目同步啟用。12月6日,首都師范大學橫琴子期實驗學校、琴澳親子活動中心、琴澳醫療衛生培訓基地、橫琴“南粵家政”基層服務示范站,4個民生機構同日揭牌,涵蓋教育、醫衛、親子、家政等多個領域。
琴澳親子活動中心在項目揭牌次日正式啟用。7日上午,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廣東辦事處揭牌暨琴澳親子活動中心啟用儀式舉行。當天,該中心開設了“自然游樂”“彩虹傘感統游戲”“親子曲奇裝飾”等活動課程,吸引了來自社區近30個家庭參與。
這個位于橫琴下村的活動中心,面積達760平方米。由澳門、內地社工共同參與,為居住在橫琴的所有居民提供服務。“第一次體驗這樣的項目,十分新鮮,既加強了親子交流,又激發了小朋友的探索潛能。”居住在橫琴帶小朋友參加活動的吳女士表示。
子期實驗學校的揭牌,則將緩解橫琴公辦學位緊缺問題,滿足居民就近入學需求。“子期實驗學校是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一體化,幼兒園是18個教學班的規模,將增加500個學位,小學是48個教學班、中學是36個教學班,目前中學和小學是一起合辦,未來將專門建立首都師范大學橫琴實驗中學。”該校校長阮翠蓮說,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首都的資源優勢和橫琴的特色緊密結合,把首都師范大學在人才培養和基礎教育研究方面的優勢資源遷移到橫琴,為大灣區尤其是為合作區的教育發展助力。
“民生項目揭牌,是落實‘橫琴方案’推動合作區深度對接澳門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營造趨同澳門的宜居宜業生活環境的生動實踐。”合作區民生事務局代理副局長馮方丹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強兩地政府機構、協會互訪和交流,深入探討公共服務及社會福利延伸等議題,加快推動琴澳民生深度融合,為合作區居住的澳門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優質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條件。
B 軟關懷
更多澳門成員融入合作區建設
如果說,此前橫琴的項目建設、機構揭牌等,是在基礎設施層面為澳門居民打造生活工作的空間,那么近期以來,合作區的諸多動作則是從心理與精神層面付諸更軟性的關懷,試圖建立起兩地間的文化鏈接,以及打破社會治理、矛盾糾紛中的障礙。
12月4日,“粵澳共此時”花海歡樂季在橫琴花海長廊開幕。這場將持續一個月的粵澳歡樂盛事,已吸引無數澳門居民、本土樂隊、青少年兒童等前來,他們不只是觀賞者,更成為參與者和故事的主角。
4日當天,澳門樂隊的活動負責人“村長”把這次活動比作是“拋磚引玉”。“讓更多的澳門人關注到澳門本土樂隊在橫琴的演出,吸引他們一起過來參與,周末也可以過來玩。”他說,在澳門少有這樣空曠的戶外演出場地,很多本土藝人都希望能夠進入內地發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給予了這個平臺和機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類似的活動”。
而在一周后,一場由湘粵澳三地100多名青少年聯袂演出的兒童音樂劇《彼得與狼》在珠海上演,澳門培正中學合唱團與橫琴一小合唱團在其中擔任伴唱。
“本次演出是個美好的開始,我們的同學以后會有更多機會與珠海、湖南的同學有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澳門培正中學副校長郭敬文告訴記者。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民生事務局代理局長黃宇杰表示,此次演出是一次湘、粵、澳青少年兒童合作交流的全新嘗試,對于澳門少年兒童關注和了解祖國內地,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對加強粵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方面是精神文化的深度鏈接,一方面是矛盾糾紛的攜手解決。
12月9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正式揭牌,并現場聘任了首批港澳籍仲裁員。邱美寧、鄭重科、黃景禧、龔杰、梁智浩、曾新智等6位港澳籍專業領域人士,獲聘首批港澳籍仲裁員。
據介紹,這個新成立的仲裁委員會,將為市民提供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勞動爭議調解、澳門居民勞資關系快速調處、跨境線上仲裁、跨境勞動仲裁交流協作等服務。
“我們將立足合作區的實際情況,落實轄區企業及市民的勞動權益保護,全面做好澳門企業、澳門居民服務,搭建粵港澳三地勞資糾紛調解協作機制。”上述仲裁委員會相關負責人稱,將引進港澳籍仲裁員參與合作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營造合作區良好的企業用工環境,進一步實現合作區勞動權益保護的良性循環。
從澳門社工,到澳門仲裁員,再到管理機構澳門員工,越來越多的澳門成員,正深度融入合作區建設。
C 新期待
細處著手破除兩地阻礙
新家園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嘗試摸索中不斷前行。要吸引澳門居民就業創業,要加強與澳門社會民生合作,要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于來到合作區生活,澳門有大期待。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其中一環是“一線”關的便利程度。12月6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二線”海關監管作業場所正式動工,為澳門居民往來合作區帶來新想象。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揭牌后,不少澳門工作人員開始每日往返合作區辦公,并逐漸適應這樣的跨境生活。一名澳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天從橫琴口岸通關上班已成習慣,慢慢地已經沒有了兩地跨境的感受。但一天清晨,她帶著兩根水果當作早餐,便啟程來上班,卻在經過關口時被沒收了。這讓她意識到,兩地之間還是有一道跨境“關”。她期待,未來合作區的“一線”能夠真的放開。
在多番走訪中,記者發現,澳門居民來橫琴居住的需求中,有一項十分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需求至今尚未突破。據一名澳門本土人士透露,澳門家庭大多為雙職工,對于家政人員的需求十分迫切。而在澳門,大部分家庭選擇聘用來自越南、菲律賓等國的外籍家政服務人員,他們大多有豐富的經驗和相應的專業能力,薪酬也普遍較內地家政市場更低。
目前,內地對于聘用外籍家政服務人員的政策十分嚴格,僅對極少部分人員放開。今年11月16日,澳門特區發表《2022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其中關于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相關內容提到,加快研究放寬聘用外籍家政人員政策等創新措施,讓這一需求被廣泛關注,也讓不少澳門居民有了新期待。
不過,從走訪現狀來看,在合作區居住和工作的澳門居民,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還是吃住行等細節問題。
在一家位于橫琴西北側的企業,一名澳門員工告訴記者,該企業位于橫琴大道,公交線路沒有覆蓋,網約車也很少,員工只能開車上下班。而公司周圍也無大型商超,外賣、快遞都難以覆蓋,員工現階段吃飯只能靠自己帶飯。由于交通和飲食問題,企業的流動性很大,新人難進,老人難留。
“周圍的國企、央企有員工食堂和班車,可否有機會共享班車和食堂,解決員工出行和吃飯問題,或者提供接駁巴士,以點對點的形式增設橫琴的交通點?”上述員工建議,住宿方面,則希望有更多人才公寓可以提供給企業員工,解決目前面臨的住宿問題。
建設中的合作區,食、住、行都是居民和企業面臨的最直接問題,而破除困難留住人,當務之急是從細處著手、實處著手。
合作區社會民生融合一覽
居住生活
目前,通過珠海綜合管理云平臺登記在橫琴居住的澳門居民3406人,橫琴公安機關累計受理澳門居民居住證業務8103個,其中10月受理澳門居民居住證業務80個。澳門居民現有在合作區不動產8877套。
教育醫療
現有11所辦學機構,其中公辦學校7所(含小學3所,初中2所,幼兒園2所),民辦學校4所。全區在校學生超5300人,其中135名澳門籍學生。
現有公立醫療機構2家:珠海市人民醫院橫琴醫院、橫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93名澳門居民在橫琴簽訂門診統籌,累計超過4萬人次澳門居民在合作區享受醫療服務。
1—10月,澳門居民在合作區公立醫療機構就診18005人次,其中10月澳門居民就醫1668人次。
社區養老
合作區的養老模式主要是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為主(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已實現4個社區“全覆蓋”),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包括長者配餐服務(2021年累計提供配餐服務28414人次,其中服務澳門長者2148人次)、平安通緊急救援服務、護老者支援服務以及居家上門服務。
創新創業
合作區設有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橫琴國際科創中心、大橫琴&BEEPLUS聯合辦公空間、AHA(亞哈)港澳青年創業孵化中心和國家食品安全(橫琴)創新中心5個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基地。
截至10月底,累計培育孵化港澳青年創業項目463家,其中澳門項目429家。實際在園的澳門項目178家,其中創業谷(含創意谷)86家,科創中心7家,大橫琴&BEEPLUS聯合辦公空間22家,AHA港澳青年創業孵化中心63家。
跨境執業
截至10月底,通過考核認證,獲得合作區專用導游證的澳門導游及領隊495人;獲得短期行醫資格、在合作區執業的澳門醫師52人;已備案的澳門建筑專業人士186人。
合作區成立后,有24名澳門建筑及工程專業人士獲得備案認可執業資格,10家澳門建筑及工程企業提出備案申請。區內已備案的澳門建筑及相關工程咨詢企業37個,已承接工程數量5個。
(記者 梁涵 吳冠霖 見習記者 吳楓)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