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5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橫琴方案”)公布,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勾勒藍圖。在橫琴方案明確的合作區發展“四大任務”中,其中之一是發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如今,橫琴方案印發一周年,聚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經濟發展近況,南方日報、南方+推出“新產業·大未來”系列觀察文章,敬請垂注。
靈芝、鹿茸、中洋參、羚羊角……走進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下稱“產業園”)科研總部大樓,古色古香的活字印刷式幕墻,錯落有致地鑲嵌著珍貴的中藥標本,向來訪眾人訴說中華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發展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發展的四大新產業之一,并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中醫藥生產基地和創新高地。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合作區”)成立一年來,隨著產業配套和政策環境的日趨完善,聚集效應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粵澳兩地的中醫藥企業選擇橫琴。截至目前,上述產業園累計注冊企業228家,其中通過產業園平臺培育的澳資企業57家,占注冊企業的四分之一。
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也是橫琴承載的重要使命。如今,在合作區,“中醫藥+科技”氛圍越來越濃,粵澳正攜手打造具有合作區特色的中醫藥品牌。
01 主體 粵澳藥企加速擴容提質
“每一種植物都有結晶溫度曲線,創造適宜環境可進行結構重組,晶體能夠做到三秒即融,被人體高效吸收。”在分子態(珠海橫琴)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分子態(橫琴)”),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現代中藥制劑的生產原理。
分子態(橫琴)是粵澳合作現代中藥先進制造企業的代表之一,擁有澳資背景,技術專利源自中科分子集團。合作區成立以來,該企業基于工業4.0自主開發的現代中藥無人工廠生產線,將中藥材原材料完成從田間到舌尖的轉化,已經實現規模化營收。
所謂分子態,是指一種針對植物多組分的分子定向提取技術。從化學角度,萬物由分子構成,當達到一定臨界點,分子會被激發態,變得自由且高能。分子態(橫琴)就是利用這一原理,擺脫傳統切片、研磨成粉的生產方式,研制出第五代全組分分子級植物萃取,2克既能達到傳統中藥10天的劑量,不僅保證口感,還大為節省場地成本。
“今年下半年,我們在琴澳對接區域建設一個生產基地,招聘粵澳兩地人才,后續還將把橫琴這邊的技術成果轉化到澳門,反哺澳門的產業發展,促進兩地人才交流。”分子態(橫琴)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主管劉佩泳說。
另一邊,作為合作區的中醫藥大廠,廣藥集團的發展勢如破竹。一年間,其不僅建成了澳門首個GMP標準中藥廠,近期還成功獲得澳門首個中成藥口服固體制劑(含外用藥搽劑)制造準照,支持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取得重要成果。
目前,廣藥集團依托澳門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中藥產業轉化聯合實驗室順利揭牌,并在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設立醫藥產業孵化平臺,將在橫琴打造現代中藥研究成果走向產業轉化的示范案例,推動琴澳中醫藥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一邊是內地企業透過合作區的平臺,融入“澳門元素”,提升自身國際化水平;一邊是澳門本土企業積極融入內地市場,探索出島新銷路。
張權破痛油是一個享譽澳門的傳統中藥品牌,用以緩解跌打碰撞造成的身體傷痛。早在幾年之前,張權破痛油已經在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幫助下,在莫桑比克上市銷售。而伴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區的深入建設,傳統澳門藥廠更在內地找到了新機遇。
不久前,張權破痛油已經獲得首批港澳傳統外用中成藥在內地上市的證書,在內地藥房已有銷售,企業亦擴建新廠房,將年產能從130萬瓶提升至300萬瓶。澳邦藥廠也早已提交港澳中成藥申報內地上市注冊申請。“申請大概會在9月或10月獲批。”澳邦制藥(橫琴)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帝恒透露。而在多年前,兩家澳門藥廠都早已在橫琴布局。
02 平臺 國家、省級科研中心進駐
產業鏈的搭建,既要有活躍的市場主體,也要有完備而專業的平臺支撐。在合作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正是中醫藥產業最大的孵化平臺。
《橫琴方案》提出,在澳門注冊的中醫藥產品可以到產業園生產,并且在產品包裝上標識澳門監造、澳門監制或澳門設計,這是一項具有突破意義的政策。早在2011年,《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簽訂,產業園成為該框架下首個落地橫琴的項目,由澳門和橫琴共同組建公司,進行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是澳門推動中醫藥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重要載體。
“經過前期的沉淀,園區孵化區在2018年底落成后,目前已注冊228家企業,其中通過產業園平臺培育的澳資藥企近60家。”產業園相關負責人透露,園內企業涵蓋中醫藥、保健品、醫療服務等領域。近年來,廣藥集團、麗珠圣美、天祥集團、碳云智能等重點項目紛紛落地。
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
“產業園始終遵循促進中醫藥產業化和國際化的初衷。”上述負責人介紹,除了培育孵化企業外,產業園還為6家澳門企業提供了從藥品、保健食品等新產品開發,及現有產品等技術升級等提供支持。其中,幫助一家澳門企業研制的中藥同名同方藥已獲得澳門上市許可。
在業內企業相繼進駐后,不少研發機構也陸續啟動,校企聯動也是園區平臺發展的一大特色。
嘉亨(珠海橫琴)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嘉亨醫藥”)藥物研究院是合作區成立后,迎來首個入駐產業園并正式運營的研發平臺,該研究院院長陳承瑜介紹,其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暨南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等知名院校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研究院還獲批設立橫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首個澳門籍中醫博士后已進站。
今年6月,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藥大品種培育分中心)、廣東省疾病易感性及中藥研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橫琴中心)在合作區揭牌,同樣落地嘉亨醫藥。“依托兩個中心,嘉亨醫藥在擴大中藥產業規模的同時,將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打造澳門中藥創新發展新示范。”嘉亨醫藥總裁曹智銘說。
如今,在以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為平臺的合作區,不少企業、研究機構、高校都在嘗試新的探索。借助專業平臺,合作區還將“進一步擴大扶持創新藥與改良型新藥研發、中藥復方制劑、同名同方中藥研發等環節,并鼓勵對中醫藥(天然藥物)的保健食品、化妝品等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產品研發,促進粵澳產業合作提升和產業創新轉化。”合作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03 前景 高端人才推動中藥國際化
合作區成立以來,招才引智始終置于優先選項。中醫藥產業也不例外。
去年底,中國博士后創新發展(橫琴)峰會在橫琴舉行,這場高水平的國家級人才盛會,吸引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近100家參會,中大、暨大、澳大、北師大等8所高校校長、4名院士蒞臨現場,250余名博士博士后對合作區發展前景充滿期待。
陳承瑜也是眾多投身合作區事業的博士后中的一員。過去一年,他所在的企業獲得了藥品生產許可證的B證,這背后正是專業團隊的努力。
據他介紹,在內地銷售藥品需申請批件,為了達到批件要求,藥企需具備完備的生產配套設施,例如廠房。這對初創型企業而言,是筆不小的開支。“我們要配套建一個藥廠,這里面投入就很大。獲得B證后,我們只要保證有一個實驗室或一套體系文件,就能證明有能力推進完成藥品生產的全周期過程。”陳承瑜說,申請過程中,合作區給予了企業政策法規的指導,讓審批得以順利完成。
借助合作區的相關政策,該企業今年招收了第一名澳門籍博士后。下一步,希望通過澳門中醫藥管理法,以同名同方藥的方式,讓產品在澳門上市。
筑巢引鳳之余,如何真正意義上推動中醫藥產業化、國際化,是合作區中醫藥事業的一大關鍵。
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中藥工業全年營收6196億元,較上年下降4.9%;全年利潤744億元,較上年下降1.5%。對此,有分析報告指,中藥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是中藥產品走向國際仍有阻礙。
得益于澳門自由貿易港的優勢,以及廣東的創新研發基礎,目前合作區中醫藥在創新研發和國際推廣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實踐經驗。
此前,合作區依托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就通過開展國際教育培訓,拓展了葡語國家中醫藥市場。以澳門為窗口、莫桑比克為試點,橫琴創新推出“以醫帶藥”的國際化推廣模式,并在佛得角及周邊國家復制推廣。
與此同時,通過商貿對接會、政府間合作等,合作區中醫藥企業已在莫桑比克取得九款中藥的注冊批件,在巴西市場幫助國內七款中藥產品獲得中成藥注冊備案上市許可。
乘著合作區的政策東風,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亦將踏破千重浪,在海內外擦亮中醫藥的橫琴名片。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