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正值澳門回歸24周年次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下稱《橫琴規劃》)正式公布,該《規劃》用10個章節、約1.87萬字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建設發展的提供重要依據。《規劃》從琴澳空間、產業、民生、城市建設等全方位一體化發展作出的系統謀劃、整體規劃,圍繞2024年、2029年、2035年定下三個階段性目標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合作區)的發展目標。
2024年:
四新產業增加值占比升至55%
到2024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時,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以下簡稱四新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大幅提升至55%;在合作區就業的澳門居民約5000人、居住的澳門居民約2萬人;期末實有澳資企業8000家,澳資產業增加值20億元。
2029年:
人員出入境高度便利
到2029年澳門回歸祖國30周年時,電子圍網系統和跨境金融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體系高效運轉,人員出入境高度便利;四新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約65%;建設保障性住房7.8萬套,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2.5年,醫療衛生機構千人床位數6個;在合作區就業的澳門居民約4萬人、居住的澳門居民約6萬人;期末實有澳資企業2.5萬家,澳資產業增加值90億元。
2035年:
四新產業有力支撐澳門產業多元發展
到2035年,“一國兩制”優越性全面彰顯,合作區經濟實力和科技競爭力大幅提升,成為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有力增長極;實現琴澳居民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在合作區就業的澳門居民約8萬人、居住的澳門居民約12萬人,四新產業有力支撐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合作區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
從“琴澳同源”走向“琴澳一體化”
除此之外,總規對城市格局有了新的定位,提出延續一衣帶水的歷史脈絡,構建“十字軸帶、三大片區”總體發展格局,將從“琴澳同源”走向“琴澳一體化”,塑造琴澳一體化總體發展新格局。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表示,感謝中央對合作區建設的關心和國家部委對合作區不遺余力的支持指導。下一步,合作區將按照《橫琴規劃》提出的階段性目標和重點任務,持續研究推出貫徹落實的務實舉措和配套政策體系,充分銜接《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積極對接澳門資本、澳門企業,推動更多具備澳門元素的好項目落地合作區;持續聚焦民生熱點問題,深度對接澳門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營造趨同澳門的宜居宜業生活環境;加快落實《橫琴規劃》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重大政策事項,形成一批重大制度創新成果,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合作區開發建設,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
大咖面對面
A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多元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梁立芳:
聚焦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 聯動澳門打造科技創新平臺
四新產業細分領域精準發力
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
記者:21日發布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你關注到哪些亮點?
梁立芳:《橫琴規劃》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初心使命,以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為核心,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實現琴澳空間、產業、民生、文化、生態一體化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我認為,橫琴是國家層面唯一一個賦予與境外一體化發展的區域,“琴澳一體化”貫穿全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色。
第二個方面就是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新產業。《橫琴規劃》立足澳門所需、橫琴所能,精準對接澳門產業多元發展主攻方向,聚焦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等四新產業細分領域精準發力,著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
關于科技研發與高端制造產業,《橫琴規劃》將其作為橫琴四大產業的首位產業,產業細分領域遴選總體上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一脈相承,微電子、人工智能是發展重點方向,所以我們認為《橫琴規劃》中提到的聯動澳門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十分重要。
關于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橫琴規劃》提出探索中醫藥監管創新,實施“澳門注冊+橫琴生產”的模式,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澳門的制度優勢、橫琴的空間優勢和產業扶持政策,支持澳門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同時,大家也關注到《橫琴規劃》提出要建設澳門品牌工業園,這個園區未來將是政府主導建設的一個園區,能夠為未來的澳門品牌工業企業提供一個低成本高質量且符合相關制造標準的新型廠房,吸引和支持澳門企業入駐橫琴。
在文旅會展商貿產業方面,我認為打造“一程多站”旅游線路、深化“旅游+醫療”融合發展、推動“一會展兩地”國際性會展項目,是《橫琴規劃》中的琴澳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特色舉措。
記者:《橫琴規劃》明確,繼續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和商貿產業、現代金融產業,目前該四新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
梁立芳:從總體上說,目前橫琴的四新產業還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據統計,2022年橫琴GDP是461.7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科技研發與高端制造產業營收83.2億元,規模以上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營收52.7億元,規模以上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營收6.75億元,現代金融產業增加值164.1億元。從企業數據來看,橫琴累計注冊商事主體達5.66萬家,其中科技型企業超過1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8家,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31家。
兩地聯動更能吸引海外
“高精尖缺”人才來橫琴發展
記者:《橫琴規劃》中提到的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新高地,橫琴應該如何吸引高水平人才激發產業活力?
梁立芳:我認為橫琴在招引高端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優勢,琴澳擁有暢順便利的通關環境和人才簽證政策,疊加兩地具有競爭力的稅收優惠、國際交流和制度環境等優勢,為促進境內外人才集聚創造了絕佳條件。《橫琴規劃》中明確提出聯動澳門實施跨境人才工程,今年澳門也推出了人才引進制度。目前是國際人才回流的關鍵時期,橫琴的人才政策在整個灣區乃至全國來說都比較有吸引力的。
在這個背景下,我認為《橫琴規劃》中提出“琴澳一體化吸引海外人才”,非常及時、非常重要,創新開展海外人才“前置審批、落地執行”模式,能夠實現“居住在澳門、工作在橫琴,科研在澳門、轉化在橫琴”,營造琴澳無縫銜接的生活工作環境。同時,橫琴即將出臺支持人才發展的若干措施,對人才干事創業支持力度很大,也將銜接澳門人才計劃,出臺琴澳協同引才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兩地聯動更能吸引海外“高精尖缺”人才來橫琴發展。
記者:《橫琴規劃》明確,未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構建“十字軸帶、三大片區”總體發展格局,將如何打造琴澳一體化總體發展新格局?
梁立芳:《橫琴規劃》中的城市空間格局已經充分銜接《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延續一衣帶水的歷史脈絡,打造琴澳融合的山海島城。從物理上來看,十字軸帶是2條軸帶的意思,琴澳一河兩岸合作軸帶串聯了橫琴口岸、澳門大學、橫琴碼頭、金融島等這些自帶澳門元素的地點;另外一條是以天沐河為軸帶,向東連接澳門,串聯了澳門青年創意谷等琴澳重點項目。三大片區更多的是與澳門進行業態與功能上的銜接,也為橫琴未來產業的空間布局做了指引。
B
橫琴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振鵬:
琴澳一體化發展將由“雙子城”向“同城”跨越
建議試點探索
進一步突破雙向跨境執業限制
記者:《橫琴規劃》明確,未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構建“十字軸帶、三大片區”總體發展格局,將如何打造琴澳一體化總體發展新格局?
王振鵬:《規劃》中確定的軸帶將琴澳的歷史脈絡升華為區域協同發展的融合脈絡,從自然相接的同水同源轉型為同心同向的命運契合體。
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圓點,向東接連澳門發展的腹地延伸和香港資源外溢,是支撐橫琴保持創新發展的跨境要素流動和“兩制”之利價值疊加的主動脈;向西聯動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有助于發揮橫琴的創新資源與珠江口西岸的產業資源的鏈式發展,有助于全面提升琴澳發展的能級量級,塑造增強大灣區澳珠極點的支撐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天沐河中心發展軸帶確立了橫琴城市發展的中心主軸,也就是以水為魂、以山為翼的現代化生態城市風貌,同時以環澳核心空間及濱水地區一體開發的側翼,使得琴澳一體化發展將由“雙子城”向“同城”跨越。
而三大片區與十字軸帶互為支撐豐富了合作區的城市框架、產業配套及人居發展的空間,讓合作區琴澳一體的未來格局更值得憧憬,更彰顯了生命力與創造活力。
記者:《橫琴規劃》明確,將繼續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新體系,你認為哪些重要領域還需要大膽創新?
王振鵬:經濟和民生建設是“琴澳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加強琴澳經濟和民生建設領域的規則銜接尤為重要。應在高水平開放新體系的實施中進一步推動經濟和民生建設等重點領域的一系列事關民眾福祉的試點探索,如彌合澳門居民與內地居民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體系的資源配置差別,在商業領域進一步突破自然人流動的制度障礙,暢通橫琴與澳門之間在律師、建筑師、醫師、藥師等專業領域的雙向跨境執業的限制。在貿易領域,發揮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制度接合的優勢,選擇性地引入CPTPP、DEPA、中歐貿易協定、歐盟碳邊界調節機制(CBAM)等國際高標準規則,推進橫琴的制度型開放水平,協同澳門打造一國兩制下制度型開放的示范,為一國兩制新實踐提供開放范例。
支持澳門青年創新創業
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新家園
記者:《橫琴規劃》明確,要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新家園,對于澳門居民來說,這意味著什么?
王振鵬: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新家園,首要的就是切切實實地解決澳門居民在橫琴生活就業、創業及社會服務方面存在的制度障礙、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供給的問題,所謂的“新家園”就是要讓澳門居民視橫琴為新的家庭安居地、家園共享地、家人幸福地。為此《規劃》將澳門居民關心關切的問題進行了系統性的籌劃,如為支持澳門青年創新創業,打造了一批創業載體和創新空間,定制化了扶持政策和延伸性適用政策。為完善高水平國際醫療服務,就建設區域醫療服務高地、強化醫療服務合作提出了具體的制度安排,可以說,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使命踐行中,始終注重普通澳門居民所期所盼所憂,將民眾的期望與憂慮的內容轉化成為工作的具體部署,對于澳門居民而言,新家園不只是生活空間的置換,更是個人發展、家庭發展更好地融入祖國發展大局、共享灣區發展紅利的新契機。
記者:接下來,澳門該如何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促進澳門居民與企業融入橫琴發展?
王振鵬:隨著更多的澳門居民在橫琴安居,他們更期望在橫琴享受到與澳門同等的制度開放環境、生活便利配套、國際化的商品流通市場及醫療資源保障等服務,橫琴充分發揮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爭取了中央及國家部委賦予的清單式綜合授權、國家立法、廣東省及珠海市經濟特區立法等制度路徑以破解“兩制”中的制度壁壘。對于澳門特區政府而言,應結合其法律、制度、法規的獨特安排,圍繞澳門居民及企業關注的重點事項進行調整、優化或變更。如澳門藥品在“澳門新街坊”衛生站使用,通告正式發布后需澳門藥監局與合作區商事服務局盡快簽訂合作備忘錄,明確藥品運輸、監管、不良反應監測等方面具體合作機制;在建立執委會與澳門特區政府的文書查驗機制方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有關部門支持執委會工作機構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便捷查詢文書的真實性,讓來合作區辦事的澳門居民或企業“零跑動”“少跑動”。
澳門中小微企業將獲得全新發展機遇
記者:《橫琴規劃》明確,繼續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和商貿產業、現代金融產業,目前該四新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其對于人才招引和城市活力有怎樣的利好和意義?
王振鵬:作為一種市場主體的劃分方式,中小微企業占據著全國各類市場主體的比例超95%。在澳門,占公司統計總數的99%,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中小微企業占比達到了98.8%,是琴澳一體化建設中數量最龐大、創新最活躍、帶動就業能力最強的區域建設主體。在行業分布情況方面來看,中小微企業在合作區四大產業中廣泛分布,其中主要集中在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業。以今年上半年數據分析來看,合作區四大產業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類的中小微企業數量占合作區四大產業中小微企業數量的68.7%;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中小微企業數量分別占合作區四大產業中小微企業數量的2.2%、20.3%和8.8%。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內的中小微企業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促進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具有最大公約數的廣泛共識。
特別是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向縱深推進,橫琴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平臺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澳門及內地中小微企業在積極借助橫琴拓展發展空間,力求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參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開發建設、參與制度型開放實踐的“橫琴模式”的探索。對于澳門中小微企業而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澳門中小微企業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有了更多與內地企業和海外企業合作拓展全球化市場的機會;另一方面,利用合作區的政策優勢、市場優勢、要素優勢、人才優勢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與品牌提升,帶來發展的全新變革。可以說,作為經濟發展最活躍細胞的中小微企業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立體化、多維度、全場景政策支持下獲得了最充分的發展和最有利的支持,為豐富城市產業發展生態,構建產城融合的發展格局奠定了基礎。
(作者 趙雨琪 朱鵬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