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是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首要平臺,全面深度融入大灣區有利于港澳發揮獨特優勢,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增進港澳同胞福祉。
港澳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國家重大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依托大灣區明確戰略定位,發揮重要作用。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城市群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需要深化港澳與內地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以重大合作平臺為引領、特色合作平臺為協同的合作平臺體系。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致力于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從法律、人才、空間等方面營造有利于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環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擴區后產業更加多元,納入深港“雙城三圈”發展規劃中。前海一方面開展現代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加強與香港服務業規則制度銜接對接,探索建立現代服務業“灣區標準”;另一方面在科創服務、現代金融、貿易組合港、商貿會展等領域與香港開展深度合作。南沙致力于粵港澳全面合作,充分利用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中心的區位優勢,著力建設港式校區、對標香港標準的港式社區、香港科學園南沙孵化基地等港式園區,推進“三區”聯動,有機協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圍繞深港科技創新合作,著力推進創新要素跨境高效流動,推進法制、稅制、科技管理體制、園區管理體制“四制”與香港銜接。江門、中山、東莞、佛山等城市的特色合作平臺,也都以獨特資源支持港澳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采取設立互通機制、單向認可港澳部分規則、專業資格認可、前沿技術應用、綜合性大型項目合作等方式,積極推進與港澳的規則機制深度對接。今年4月,廣東省發布第一批共20個具有先進性、創新性、示范性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粵港澳三地還積極探索推動大灣區科研管理規則制度對接、以香港仲裁規則為藍本推進大灣區商事規則統一、推進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機制對接等。
相較于空間和產業的“硬聯通”,規則機制深度對接的“軟聯通”,落實港澳居民同等待遇的“心聯通”是更深層、更持久、更根本的融入。在教育領域,應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內地城市公辦學校放寬港澳居民子女入學門檻,支持建設港澳居民子弟學校,推動大灣區基礎教育交流與合作;支持三地高校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科研項目合作、科技交流等。在醫療衛生領域,依托港澳在內地設立的醫療機構落實港澳居民就醫的制度安排,探索異地電子病歷互通互認,支持港澳醫療機構進入內地發展,支持粵港澳共建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推動大灣區優質醫療資源互聯互通。應加大力度支持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創業,細化落實對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政策全覆蓋和同等待遇,按“主題基地+特色分點”方式優化布局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平臺載體,引進具有港澳特色的創業就業服務中心、法律、會計、稅務等服務機構,對港澳專業人才提供就業創業的便利條件,對港澳青年開放更多公務員崗位、事業單位崗位和國有企業崗位,讓更多港澳青年參與內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增進了解,強化認同。
(作者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郭萬達 張玉閣)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