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以下簡稱“前海方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認為,開發建設前海合作區的目的之一就是支持香港發展。目前,香港經濟發展成為重點,但本身空間有限,而“前海方案”可以讓香港有更大發展空間。
“前海方案”的重點是擴容和深化改革開放
記者:“前海方案”有哪些重點?為何在此時出臺?
郭萬達:“前海方案”的重點,一是“擴容”,二是“深化改革開放”。
從背景來看,首先,“前海方案”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需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我們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必須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以“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企業逆勢而上。前海本身有“先行先試”的使命和“敢為人先”的基因,除了肩負支持香港發展的使命,還擔負有深化改革、推動現代服務業和科技創新發展的目標。這是對全國也很重要的帶動,可以及時將改革經驗推廣到全國。
“前海方案”還是擴大開放的需要。我們可以看到,前海明確定位為“一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一基地”(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未來要結合“一帶一路”、CEPA等眾多機遇,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吸引更多全球高端要素到前海來,促進前海乃至大灣區發展。
對產業發展制度創新和生活便利提出更高要求
記者:前海過去10年有很多創新發展的經驗和成果,結合這些經驗、成果,“前海方案”有哪些新要求和新亮點?
郭萬達:根據前海管理局最新數據,前海已累計推出645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65項,全省復制推廣82項,全市復制推廣203項。
“前海方案”的要求和亮點有三方面。
首先,在產業發展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擴容后,前海基礎設施實現海陸空聯通,交通體系更完整。未來前海將著重聯動建設國際貿易組合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供應鏈標準,有利于規范發展離岸貿易。
其次,在制度創新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前海方案”提出,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支持和引導產業發展,特別提出建設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加強跨境法律規則的協商。同時,推動仲裁等爭議爭端解決平臺落地。
第三,在生活便利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支持國際知名大學辦學、文化產品產業發展、港澳醫療機構集聚發展等,支持為國外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生活環境和通關簽注服務,包括跨境通信、跨境便利等。
要加強與深港合作有關的機制建設
記者:未來,深圳前海與香港合作有哪些新的拓展空間和方向?
郭萬達:未來深港合作,尤其前海與香港的合作有三個方向。
第一個是現代服務業的合作。現代服務業是香港優勢產業,也是前海發展的初心,比如在金融、物流、旅游、會展、專業服務等一系列現代服務業領域,深港之間還有很大合作空間。
第二是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的拓展。香港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芯片設計、海洋工程等優勢科技行業,但是這些研發最后要轉化成為產業,需要產業基礎支持。前海擴容納入了寶安中心區等地,而寶安制造業基礎雄厚,因此,香港優勢產業在前海將有更大合作發展空間。
第三是跨境服務貿易的創新。在CEPA框架的跨境服務貿易,包括文化、教育、醫療、資格認證、投融資、數據等,重點涉及跨境法律規則的完善。
記者:深圳應如何推進“前海方案”盡快落地?
郭萬達:首先,深圳要充分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的政策機遇。“前海方案”頒布后,深圳的貫徹落實方案,有12方面44條舉措,將“前海方案”細化分解成為71項重點任務、203項近期重點推進事項。未來,深圳要綜合利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和“前海方案”的任務事項清單來創新發展。
其次,深圳要加強與深港合作有關的機制建設。包括前海未來新口岸方案、擴容規劃修編等工作,涉及深港兩地的基礎設施、交通對接等硬聯通方面的內容,以及很多跟香港軟聯通方面的內容,比如供應鏈、金融數據、政務法律等。
第三,探索行政區和經濟區適度分離下的統籌管理體制。目前,前海是經濟區,附近的南山、寶安是兩個行政區,前海著重經濟、規劃功能,有部分公共服務的功能,但是社會管理、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等還是在南山、寶安兩個區,要協調大小權責和利益分享機制。
(記者 李榮華)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