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海關最新統計,2021年10月,該關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16.90小時、0.72小時,較2017年大幅壓縮79.72%、93.58%。廣州市在2020年國家發改委80個城市營商環境評估中被評為跨境貿易標桿城市,廣州海關“智慧海關”項目被國務院評為15個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舉措之一。
“廣貨”通過“灣區一港通”模式出口海外。
“灣區一港通”運輸出口貨物達2.4萬標箱
在廣州南沙港,美的集團78個滿載空調機、洗碗機、微波爐等家電的集裝箱近日辦結海關通關手續,通過“灣區一港通”方式從佛山市順德北滘碼頭內河啟運,貨物隨駁船到達廣州市南沙新港后,直接安排裝上國際集裝箱船“出海”。
“通過‘灣區一港通’模式出口產品有明顯優勢。”美的報關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張焯良介紹,“新模式做到一次申報、一次放行、一次查驗,實現了貨物在產地申報放行后隨駁船直達離境口岸上國際班輪,整體物流時間縮短3-5天,貨物流轉效率大為提升,也降低了成本。”
廣州海關持續在助力資源要素跨境流動“快”起來上面下功夫,聯合廣州港集團創新推出“灣區一港通”等灣區物流一體化改革,被納入國務院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項目。“灣區一港通”項目以南沙新港為母港,通過珠江沿江各內河碼頭、支線港與樞紐港資源互補,實現在腹地口岸辦理交還箱和查驗放行等通關手續,在南沙港直接裝運大船離境,實現出口貨物“7×24小時”快速通關,整體航運效能大為提升。
據了解,目前“灣區一港通”已在廣東省內10個珠江內河碼頭推廣應用,運輸出口貨物達2.4萬標箱,并將于年底前推廣到省內更多的內河碼頭。
海關關員到企業調研藥食同源商品通關情況。
此外,廣州海關還率先在南沙新港試點推進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出口貨物“抵港直裝”。企業通過“提前申報”,關港信息交互實現低風險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出口貨物運抵至船邊“直裝”,做到貨物在港口“零停留”。隨著關區21個海運口岸全面實現查驗通知信息與碼頭的交互,該模式已推廣至佛山、清遠、云浮等口岸,根據企業需求實現常態化應用。今年1-10月廣州海關關區共對1096票、2.9萬噸、貨值4600萬元的進口車厘子、紙漿等商品應用“直提”模式。
“‘船邊直提’模式帶來了時間與經濟的雙重效益,既能節省2天左右的作業時間,又不必在碼頭堆存貨物,節省每天約8萬元的堆存費用。”廣州市海誠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操作部副經理曾威說。
完善智能系統讓企業“無感”通關
今年以來,廣州海關推動智慧口岸建設,加快口岸的通關速度。該關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與港口、貨站業務深度融合,推進港航物流單證電子化流轉,推動海關與港口、貨站、航司、海事等部門數據的共享,實現監管部門數據實時聯動,提高港口、貨站作業效率。
在空港口岸,依托“車輛自助進出區”系統,海關系統與園區系統、貨站作業系統互聯,所有進出園區辦理業務的車輛均可24小時“網上預約”,貨物僅憑一個二維碼就可以在口岸多個場所自由流轉。
目前,廣州白云機場北貨運區內1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4個海關監管作業場所的5大業務門類63項業務已全部納入車輛自助進出區管理,涵蓋口岸普貨、生物醫藥、郵件、跨境電商、快件、綜保等業務,并輻射聯通到機場海關轄區外的海珠生物島、南沙綜保區、航空郵件處理中心等海關監管區域。
在海港口岸,廣州海關拓展新技術應用,為貨物申報、查驗、放行、后續監管等海關監管全過程提供信息化支撐,提倡智能、精準、無感監管,減少人工干預。
“在貨物理貨環節,傳統集裝箱理貨靠的是理貨員的雙眼,用回憶的方式描述作業現場情況。現在智能理貨技術的應用則以‘電眼’代替‘人眼’,用24小時全天候可視化理貨圖片和視頻數據翻查的方式。同時,理貨數據與海關、碼頭等口岸單位數據實時對接,實現實時對碰自動核銷,完成貨物交接。”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綜合業務科副科長梁章城介紹,南沙海關運用“AR+AI”、5G等先進技術深化“智慧海關”建設,聯合、推動各口岸單位共同打造了全鏈條、全領域、全覆蓋的智能可視化系統,真正讓企業“無感”通關。
粵港跨境艙單可“一單兩報”
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貿易便利化,廣州海關支持國際貿易(廣州)“單一窗口”復用企業申報數據,實現粵港跨境艙單“一單兩報”。廣州“單一窗口”與香港系統對接,內地企業向香港申報時,無需在香港本地艙單申報系統錄入艙單數據,通過廣州“單一窗口”調用艙單數據“一鍵申報”功能,直接向香港海關申報。相比原流程,企業錄入的數據項減少31個,申報效率大幅提升。
“以前我們的貨輪裝載貨物要在香港、內地各申報一次,兩地都要安排人員留守操作。現在運用‘單一窗口’一鍵申報功能后,船舶在香港裝完柜即可向兩地海關同時申報艙單數據,既滿足香港海關艙單離港前申報的要求,又幫助內地收貨人及時向目的地海關做報關單提前申報,通關效率大幅提升,人力安排也得到了節省,只需一名操作人員即可完成兩地海關申報。”德和船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陳牛根深有體會。
從化馬場項目也是廣州海關服務粵港合作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廣州海關加強與香港漁護署在馬匹檢疫檢測和監管通關等方面合作,雙方統一監測項目、統一抽樣時間、統一監測方法、互認監測結果、統一處置程序,并形成統一的監測報告,監測結果互通、互認、互信。
今年以來,廣州海關與香港漁護署加大對跨境賽馬便利化政策的支持力度,于6月同步實施動物檢疫證書“一車一證”新模式,證書簽發和現場查核效率進一步提高。香港賽馬會跨境賽馬申報單量減幅近八成,企業通關成本進一步降低。
廣州海關全力保障香港賽馬會馬匹順暢通關。
“該模式對于簡化跨境運輸賽馬隨車的單證起到重要作用,也極大提升了香港馬會相關部門的運作效率和資源效率。今年前10月,我們共有4618匹次馬匹、1701車次運馬車輛安全順暢往返粵港兩地,同比增長38.47%和55.04%。”香港賽馬會內地事務廣州辦公室主任劉巍介紹。
推動業務改革“問題清零”
今年以來,廣州海關建立業務改革“問題清零”工作機制和基層問題“直通車”機制,陸續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啟運港退稅、新一代通關管理系統切換、藥食同源商品進口以及各類業務融合問題。
以藥食同源商品進口為例,廣州海關所屬佛山海關駐南海辦事處針對企業發展需求,多次走訪地方藥監管理部門,建立聯系配合機制,確保食材用途的藥食同源商品順利通關。數據顯示,自食材用途藥食同源商品通關監管模式磨合成型以來,佛山市南海區今年已進口此類貨物達5.4億元人民幣。
“將藥食同源商品作為食材來煲湯是‘老廣’的一大餐飲特色,市場需求非常大。海關幫助解決了這一進口難題,今年以來我們這部分進口業務從無到有,進口額已超過200萬美元。”佛山市益達通供應鏈有限公司報關經理陳麗說。
在第130屆廣交會舉辦之際,廣州海關提前發布針對性便利措施和通關須知,并針對調研企業發現的6類26個問題訴求,專門研究制定18項便利措施。
截至目前,廣州海關已先后組織開展加工貿易、出口轉內銷等綜合性或專題調研12次,覆蓋企業近萬家次,收集企業需求300余個,問題全部“清零”。
(記者 陳曉 通訊員 關悅)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