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大灣區組合港”新增航線“深圳蛇口—清遠新港”組合港正式啟動, 一批出口人造石板材在清遠新港碼頭辦結通關手續,經駁船運抵蛇口港后,通過國際貨輪運往海外。
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優化大灣區物流流轉,深圳海關創新推出“大灣區組合港”模式,自2019年深圳關區內的“惠鹽組合港”開始,這一新模式已逐漸拓展至大灣區各支線港,構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灣區海上物流通道。
據深圳海關統計,2022年“大灣區組合港”新增8條線路,進出口吞吐量15.3萬標箱,同比增長約2.3倍。自2019年實施以來已累計開通線路23條,進出口吞吐量達27萬標箱。
珠三角地區匯集了較多制造業企業,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因珠三角水網水深、橋梁等限制因素,大型國際貨輪無法停靠,只能通過駁船運輸至深圳港區。企業需奔走兩地海關辦理轉關手續,產生一定的物流、時間成本。
為此,深圳海關主動走訪碼頭企業、船公司、地方交管部門和貨主企業,深入調研了解水路中轉全流程堵點,多次與大灣區各直屬海關開展業務研討,創新提出“大灣區組合港”構想,這一模式可避免重復性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粵港澳大灣區港口間資源互補、信息共享、物暢其流。
2019年10月,深圳海關探索開展“惠鹽組合港”項目。以鹽田港為樞紐、惠州港為支線,將鹽田港的“堆場”延伸至惠州港,貨物在惠州港辦結通關手續后通過駁船調撥至鹽田港裝運大船,打破港口之間的空間壁壘,在功能組合、優勢互補、港口合作的基礎上,實現“兩港合一”,統籌利用整體碼頭資源和行政監管力量。在“惠鹽組合港”模式下,企業整體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至20%。
在關區內試行基礎上,深圳海關聯合其他直屬海關,以深圳招商西部港口為樞紐港,以珠江流域的小型集裝箱碼頭為支線港,不斷優化水運中轉監管模式,陸續推出了跨直屬關區的“蛇口—順德新港”“蛇口—北滘”等“大灣區組合港”項目,業務量不斷攀升。
同時,該關不斷優化水路中轉作業流程,打通鐵路場站與港口連接,以“水水中轉+海鐵聯運”的方式提升陸路拖車運輸效率,有效緩解港區擁堵等問題,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撰文 李思嘉 吳銀婷)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