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沉管隧道E25管節乘潮出發,前往隧址。
廣東交通集團日前發布消息,深中通道完成了海底沉管隧道對接突破4000米的“大考”,完成E25管節沉放對接。至此,管節安裝長度達4042.8米,深中通道向沉管隧道最后1000米發起攻堅沖刺。
目前,深中通道各項建設正有序推進。其中,東、西兩個人工島穩步施工,伶仃洋大橋推進索股架設,中山大橋鋼箱梁預計6月底合龍,沉管隧道已完成第26個管節的沉放安裝。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長6845米,其中沉管段長5035米,由32個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組成,為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E25管節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超重超長標準管節,長165米,澆筑完成后重量約8萬噸,由保利長大廣州打撈局聯合體深中通道S08合同段承建。
6月5日晚,E25管節在交通運輸部廣州打撈局拖航編隊的拖帶下揚帆起航,跨越珠江口最繁忙的伶仃航道和礬石水道,并于6日8時30分順利抵達沉放安裝水域,隨即開展管節系泊、絞移等工作。
受近期南方“龍舟水”汛期及暴雨天氣影響,珠江口上游徑流量增加,面臨著水下能見度降低、基槽局部驟淤風險增大等難題。為此,廣州打撈局建設團隊加強回淤監測,并在浮運安裝期間,協同國家洋預報中心及沿途海事部門不間斷勘察預報數據和航道情況,強化清障力量,精確下達決策指令,嚴密把控各航段浮運節奏,有效規避施工風險,順利將E25管節浮運至隧址。
6月7日,14時30分,歷經近8小時的精調沉放、拉合及水力壓接等工序,E25管節在水下約25米處完成對接安裝。18時30分,經貫通測量確定,管節對接精度滿足驗收評定標準。
“E25管節的精調沉放,將有力保證我們能在7月底之前完成東側全部共八節沉管的安裝。同時,我們對管節著床作業進行精細化分解,不斷提高管節軸線安裝精度,為最終接頭順利安裝及項目建成通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睆V州打撈局深中通道項目生產副經理孫世鵬介紹。
鑄就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為沉管鋼殼注入強“芯”。保利長大建設團隊自主研發高流動性自密實混凝土及智能澆筑設備,確?;炷撂畛涿軐嵍冗_100%。“E25管節澆筑后,要絞移出塢至寄放區。出塢期間,港池內船舶眾多,我們克服了船塢交叉施工環境復雜、工期緊等難題,確保如期保質保量完成生產任務?!北@L大深中通道項目經理吳旭東說。
目前,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累計完成26個管節安裝;東、西人工島有序推進建設;伶仃洋大橋正進行主纜索股架設等上部結構施工;中山大橋正推進箱梁架設及斜拉索掛設施工。
深中通道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采用東隧西橋方案,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地下互通”為一體,是粵港澳大灣區超級跨海集群工程,建成后將成為聯系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直聯通道。
分析
A
“通道”聯通了什么?
形成新的經濟圈,經濟聯系強度提升
“支持中山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寫入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一個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圍繞深中通道加速成型。重塑區域格局,是一個跨海超級工程帶給我們的想象力。一座橋,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座城。
跨海通道空間效益模型認為,跨海通道作為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將幫助沿岸城市克服海峽造成的空間交通阻隔,提升城市對外交通便捷性,改變區域和城市間經濟聯系的模式,影響城市間相互作用強度和方向,并重塑區域經濟空間格局。這種對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重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從割裂到融合的轉變。隨著兩岸交通阻隔被削弱,交通時間和成本大幅降低,跨海通道成為城市勢能對外擴散新方向,城市間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促進兩岸城市群加速融合。原先彼此分割的兩岸城市間的人口流動、產業發展等會發生明顯改變,并產生新的勞動力需求、土地利用變化和交通格局,形成新的經濟圈。
二是區域整體可達性的提升。針對深中通道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可達性的研究顯示,深中通道建設開通后,珠江口西岸的中山、江門以及東岸的深圳和惠州南部沿海平均旅行時間將得到提升。其中,深圳是可達性總值提升最高的城市,將提升0.632h,其次是中山和江門,可達性總值分別提升0.344h和0.298h,均高于其他城市和地區。
三是經濟聯系強度的提升。由于城市勢能擴散隨距離延伸而衰減,因此跨海通道直接連通地區對外經濟聯系提升最高。就深中通道而言,直接連通的深圳和中山將成為與對岸城市經濟聯系強度最高的地區。未來,圍繞這兩個經濟聯系強度提升最高的地區,將形成更高層次更復雜的網絡化空間發展格局。
B
“通道”改變了什么?
深中同城,企業“西進”融合互動
風從海上來,也從東岸來。深中通道從規劃到落地施工,翠亨新區的未來也從紙上寫進現實。
近年來,眾多深圳總部企業“西進”翠亨新區,形成了一種深中同城的辦公氛圍。如去年1月,華潤燃氣大灣區總部落地翠亨新區,成為翠亨新區開工建設的首個央企總部項目。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山新一輪發展動能將主要來自東岸。過去30年,以深圳為核心珠江東岸崛起,成為大灣區發展的新引擎。而由于缺少有效交通連接,珠江口東西岸發展相對割裂。如今,珠江口東西兩岸對于經由跨海通道的融合互動形成了共識,“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連續三年寫入了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
企業的“西進”是融合互動最真實的寫照。而這種互動不僅局限于產業上的聯動,更有對“造城”的深度參與——翠亨新區碼頭片區綜合體項目的打造便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思維。這一名為“灣中新城”的項目由深圳國企深業集團與萬科集團共同建設,將建成高度不低于270米、不高于280米的標志性雙塔形式超高層建筑,打造包括嶺南商業水街、超塔商業、濱海會展中心、國際游輪碼頭、五星級酒店在內的全功能城市綜合體,兼具超級街區和水岸湖灣,成為未來翠亨新區連接珠江東西兩岸,連通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市的重要樞紐。
城市向周圍環境輸送和擴散自身勢能,一般遵循最小阻力方向。深圳總部企業對翠亨新區“造城”的深度參與,將使其在城市品質、城市能級上對標前海,深中同城的概念得到了建筑實體的有力支撐。
C
除了“通道”還有什么?
“東承西接”交通樞紐呼之欲出
打造未來翠亨新區連接珠江東西兩岸,連通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市的重要樞紐——碼頭片區綜合體項目的定位,指向了翠亨新區本身的特殊城市職能——不僅僅是深中通道西著陸點,還是東岸進入粵西地區的交通樞紐節點。
碼頭片區綜合體項目的打造,依托于“東移”的“水上深中通道”客運碼頭。隨著中山港從火炬開發區的橫門水道向東部伶仃洋靠攏,中山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待馬鞍島新客運碼頭投用后,“水上深中通道”的通航時間將從45分鐘壓縮至25分鐘。在客運碼頭上打造中山乃至珠江西岸的交通和城市形象門戶,翠亨新區對角色蛻變的野心顯而易見。
在一個橫跨珠江的超級工程的登陸點,包括深中通道-中開高速(在建)、伶仃洋通道及西延線(規劃)等在內的4條高速公路、5條干線公路主干線,以及4條干線公路次干線,將與珠江東岸城市、珠中江陽乃至粵西地區實現快速通連——一個“東承西接”的交通樞紐,呼之欲出。
在一個世界級港口群的幾何中心位置,與前海遙相對應的新客運碼頭將開通至香港、澳門的航線,以及往來深圳的公交式“水上巴士”;翠亨新區東片區(馬鞍島)計劃修建的跨茅龍水道橋梁將進一步聯通東片區的東西兩側,形成島內的“水上交通大動脈”——“水上深中通道”不僅僅只是一種交通選擇,更是中山融入世界級港口群的一個拳頭。
在一個全省跨市軌道交通的樞紐點,“兩縱一橫”軌道交通格局正在加速成型,包括廣珠城際、南珠中城際(東線)以及南珠中城際(西線)——未來翠亨新區將通過3條軌道深化與廣州、珠海的聯系。
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城軌站點、客運港口、機場直達……這樣一個兼具區位優勢、多樣性和便利性的多聯式運輸體系,將使翠亨新區作為中山“橋頭堡”直接聯通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區四港五機場”,徹底改寫中山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時空連結。
一個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圍繞深中通道加速成型。
3月底,翠亨新區的三大片區市政配套路網工程動工,涉及道路超過40條。交通基礎設施先行帶來的交通一體化,是大市場形成的先決條件。曾經,缺乏港口資源、交通基礎設施存在明顯短板,是制約中山對外經濟發展的癥結。翠亨新區作為改變現狀的戰略角色,探索的不僅僅是深中通道的“來路”,更是中山的“出路”。
記者 蔣臻 實習生 胡菲菲 昝曉月
通訊員 粵交集宣 岳路建 劉炳輝 黃夏
綜合新華社、搜狐焦點
圖片 通訊員提供(除署名外)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