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碧波蕩漾,千鈞主纜蓄勢待發。5月15日上午,隨著索盤的緩緩轉動,由保利長大承建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左幅主纜首根索股在雙線牽引系統的牽引下由西錨碇出發,歷時約6個小時跨越伶仃洋,成功到達大橋東錨碇。這標志著伶仃洋大橋主纜首根索股順利架設,大橋全面進入上部構造主體工程建設。
伶仃洋大橋設計采用主跨1666米的懸索橋結構,共有兩條主纜。主纜作為大橋的重要受力構件,是橋梁上部結構施工控制的關鍵環節,被稱為懸索橋的“脊梁”。其主要作用是將整座橋的重量分布到主塔和錨碇上,是整座橋的主要承重結構。
伶仃洋大橋位于珠江出海口海中間,海況環境復雜。海中測量平臺受海況影響大。這些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會導致索股架設精度極難控制。“對此,我們創新采用了高精度標尺索股+高精度多根基準索股+索股抑位裝置+索股激光測距儀智能量測系統綜合工法對索股進行精確調整,保證索股架設精度及進度。”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05標副總工吳育劍說。
伶仃洋大橋的每根主纜由199根通長索股組成,單根索股使用127根2060兆帕的高強鍍鋅鋁鋼絲,長約3公里、重約90噸,可承擔極限拉力高達740噸,是已通車運行的南沙大橋的1.5倍,這也是目前國內強度等級最高的懸索橋主纜鋼絲。
“項目部預計每天可成功架設4根左右的鋼絲索股。”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05標副經理張凱介紹,施工貓道在夜間風大時上下搖擺的幅度較大,為主纜架設帶來很大挑戰。“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責任分工,每個工段第一時間對生產進度進行動態分析和做出調整,確保每項重點工作都有專人負責落實、督辦。”
主纜架設在整個大橋施工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是橋梁的下部結構施工轉為上部結構施工的一個重要環節。首根股索成功牽引架設,標志著伶仃洋大橋建設全部轉入上部結構施工環節。按照施工計劃,伶仃洋大橋主纜預計9月底全部架設完成,隨即轉入后期緊纜、索夾及吊索安裝、鋼箱梁吊裝施工等工作。
(記者 袁佩如 通訊員 陳旭彬)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