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站在伶仃洋上270米的高空,遠處深圳寶安機場、中山翠亨新區依稀可見,腳下長約3公里、寬約4米的施工貓道飛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西主塔,工人穿梭于此仿佛在空中作畫,深中通道建設正在加速。
“我們比預期的工期有所提前,即將在本月中開展主纜的架設施工。”站在貓道遠眺,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05標生產副經理張凱對工程推進充滿信心,并表示伶仃洋大橋有望于今年底提前實現首片鋼箱梁的吊裝。
為建好這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建設者正站在港珠澳大橋和南沙大橋的“肩膀”上攻克多項“卡脖子”難題,向行業新高度發起挑戰。工程預計于2024年建成通車,屆時將重塑大灣區珠江兩岸互聯互通格局,為“雙區”建設注入澎湃動力。
帶動關鍵技術創新升級
伶仃洋大橋作為深中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主跨長1666米,主塔高270米,不僅是世界上最高通航凈空的跨海橋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徑的海中鋼箱梁懸索橋。
270米,約90層樓高,迎著烈日,吹著海風,在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的雙重壓力下,建設者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工人正在加緊進行抑位裝置的安裝,為主纜架設做好準備。”張凱介紹,施工貓道在夜間風大時上下搖擺的幅度高達2—3米,為主纜架設帶來很大阻礙。相對于南沙大橋施工,這次抑位裝置的安裝是一次新工藝的嘗試,將使主纜施工更加便捷和安全。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又一在建的超級跨海工程,深中通道的技術正全面升級。在南沙大橋首嘗國產1960兆帕鋼絲在重大工程的大規模應用后,伶仃洋大橋主纜鋼絲強度再次進行了提升,達到2060兆帕。與此同時,相較于3年前南沙大橋主纜施工,伶仃洋大橋通過全新的智能化裝備應用,已實現主纜施工關鍵數據實時傳輸,取代了人工測量的繁瑣,使主纜架設更加精確、安全和高效。
“關鍵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技術的創新突破,向行業新的高峰發起挑戰,貫穿深中通道建設的全過程。”深中通道項目總工程師宋神友說,核心技術很難從國外吸收借鑒,“我們必須要走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加速創新要素“跨江流動”
從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乘車向東出發前往港口,一路上在建的樓宇鱗次櫛比,依托深中通道的集聚效應,中山市翠亨新區建設如火如荼。
深中通道通車后,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將從目前的2小時縮短至20分鐘左右,這吸引了珠江東西兩岸產業提前布局。從一方灘涂海角到對接深圳的“橋頭堡”,深中通道為中山在“雙區”建設和珠江口東西岸融合互動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今年一季度,翠亨新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3.5%,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0.3%,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排名全市前列。
一頭是連接著金融服務和高端制造的物流中轉高地,一頭是日新月異亟待發展的新區,深中通道剛好串聯起創新要素“跨江流動”的旺盛需求。記者實地走訪看到,翠亨新區當前科技、制造產業園區遍地開花,其中不少承接了深圳高端產業的外溢。
截至目前,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貓道全線貫通,主纜施工“箭在弦上”;海面下,已安裝的隧道沉管段總長度已超過四分之三,距離正式通車又進一步。可以預見,深中通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建成通車后將有力推進大灣區東西兩岸產業互聯互通以及各類要素的高效配置,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記者 李赫)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