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首望去,高塔聳入云端、人工島屹立海上、橋梁若游龍飛動;低頭看到,黑色的瀝青路面油潤發亮、各種交通標識清晰指引……粵港澳大灣區關鍵交通樞紐——深中通道項目建設進入最后收尾階段,將以最佳狀態迎接通車時刻(見上圖,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通訊員 沈仲 攝)。6月7日,筆者沿深圳往中山方向踏上深中通道,提前探營,看超級工程的最新進展、亮點及深中兩地的準備工作。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北距虎門大橋約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約31公里,是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路線全長約24公里,起自深圳機場互通,與廣深沿江高速(一、二期)相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馬鞍島登陸,與中開高速對接,通過連接線實現在深圳、中山及廣州南沙登陸,采用雙向八車道、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的高速公路技術標準。
智能機器人擔任隧道巡檢員
從深圳機場碼頭出發,第一站來到深中通道東人工島。該島位于深圳寶安機場南側,全島陸域面積約34萬平方米,與深中隧道相連接,并實現與廣深沿江高速等路網的高效順暢銜接,形成世界首座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
沿東人工島主線向西行駛,便能進入長6845米的深中隧道,打卡這一入選“全球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50項標志性工程”的地標。目前,隧道內燈光照明、可變情報板、交通標識以及智能巡檢機器人等智能交通管控設施已安裝完畢。
“長6.8公里的隧道里共有14臺智能巡檢機器人,南、北行車洞平均每1.2公里就有一臺。這些小小機器人,不僅承擔著隧道交通環境和機電設備日常巡檢工作,還可以在應急情況下接受控制中心遠程指令趕赴現場,實時監控、傳遞數據,并通過自帶揚聲器進行疏導。”北京交科設計院深中通道項目負責人霍潔介紹,隧道內還有雙波長火焰探測器、北斗衛星信號模擬設備等大量智能化設施設備,將為安全高效出行保駕護航。
在隧道兩側,可智能調節的全彩景觀燈帶可以根據環境溫度、車流狀況變色。發生緊急事件時,燈帶由近至遠分段顯示紅、黃、綠色,能夠引導人員有序疏散。同時,為提高隧道內行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隧道內設有照明智能控制器,能夠根據檢測到的洞內外光線、色溫數據、交通量變化以及白天、黑夜等情況,自動調節燈光亮度,進一步護航行車安全。
西人工島有望成網紅打卡點
車輛駛出隧道,便抵達橋梁隧道交通轉換的重要樞紐——造型如鯤鵬展翅的西人工島。深中通道全線24公里不設服務區,房建工程集中在兩座人工島,主要承擔運營管理、應急救援等功能。
“西人工島房建工程包括主樓、風塔、開關站、消防站、越浪泵房等。其中,主樓形狀如同張開的翅膀,開關站、消防站以隧道為中軸對稱分布,為圓形建筑,又像是為西島這只鯤鵬‘點睛’。”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馬二順介紹,這座高55米的風塔是隧道的通風換氣設施,就像是隧道的呼吸系統,日常可以將汽車尾氣等廢氣排出,保證隧道內空氣有效流通。如果發生火情,也可以迅速排煙,確保安全。
西人工島上迎海而立的主樓棕櫚葉般的幕墻引人注目,外立面的清水混凝土顏色簡潔素雅,鏤空結構兼顧通風與遮陽,不僅提高使用舒適性,還能降低建筑能耗。未來,這里將作為深中通道的科普教育基地和辦公場所。
目前,深中通道房建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位于主樓左翼的科普教育基地正在加緊建設。“未來,西人工島有望成為網紅打卡點。通車后,社會車輛不能隨意進入西人工島。待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后,我們將及時公布預約參觀方式。”馬二順補充說。
月中將召開交工驗收會
駛離西人工島,映入眼簾的是海天一色下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的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深中大橋(原伶仃洋大橋),目之所及,可變情報板、路牌、路燈、護欄、地面標識已全部完工。現場可以看到,270米高的橋塔上橫梁已經掛上了“深中大橋”四個大字。
“為便于日后運營管理,深中通道各關鍵構造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范傳斌介紹。依據《廣東省地名管理條例》,深中通道跨越珠江口,作為關鍵結構物的懸索橋和海底隧道分別命名為“深中大橋”和“深中隧道”,與項目全線名稱“深中通道”一脈相承。
“今年4月,深中通道橋梁工程高分通過了荷載試驗,并獲得了有‘橋梁界諾貝爾獎’美譽、國際橋梁大會授予的‘喬治·理查德森獎’。”范傳斌介紹,主跨1666米的深中大橋還創造了離岸海中懸索橋跨徑最大、通航凈空最高等五項世界紀錄。
中鐵十二局華南公司財務部部長宗孝章在中山翠亨上班,在深圳定居,妻子是深圳寶安婦幼保健院的一位婦產科醫生。“非常期待深中通道通車,這樣我就可以隨時隨地回去,更好地照顧愛人。”他說。
深中通道將于本月15日—16日召開交工驗收會,預計本月底具備通車條件,正式通車后,深圳—中山將實現30分鐘內直達。“目前,我們正在加緊籌備應急演練和設備聯調聯試,為項目具備通車條件作最后沖刺。”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路網調度中心負責人徐先蔚說。
(記者 李赫 袁佩如 通訊員 粵交集宣 岳路建 沈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