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打招呼時,筆者驚訝于何靜雯的普通話說得很溜,完全沒有“港腔”,而她也頗為自豪地講起了自己的普通話學習之道:“我從小就喜歡說普通話,但是在香港運用的機會不多,來東莞后抓緊機會練習,現在大家聽我說話,完全聽不出我是香港人。”
何靜雯與丈夫齊心協力,在東莞松山湖人才大廈創辦了我們與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通過設計和品牌策劃幫助更多企業綻放光彩,也幫助更多有志創業香港青年在東莞實現夢想,找到價值。
回憶企業創立之路,第一個蹦到何靜雯腦海里的詞便是“Lucky”。“真的很Lucky!”何靜雯說,在東莞認識了丈夫鐘志明,一起建立起了幸福小家庭。
她坦言,最初離開“舒適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來東莞創業多虧家人的鼓勵。“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我最初很擔心,因為在東莞沒有什么朋友,想著如果創業失敗就回香港吧。”她說,但逐漸了解到東莞的創業政策以及環境后,被東莞的創業氛圍深深吸引了,也碰到有一批跟自己一樣有“雄心壯志”的香港青年,便決心留下一試,在這里創出一番天地。
何靜雯掰掰手指頭數了一下,不知不覺已經來東莞8年,“在東莞生活真的很方便,肚子餓了叫外賣,出門叫滴滴,雖然這些香港都有,但是東莞的生活成本低很多。”
如今,何靜雯成為了一名新手媽媽,身上多了幾分委婉和溫柔:“現在回想起當初的決定,真的做得太對了!”她說,未來也會策劃更多的活動,促進莞港青年交流,鼓勵更多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發展趨勢,把握夢想機遇,攜手共繪精彩未來!
【對話】
記者:當初創辦這家企業的理念和想法是什么?
何靜雯:在東莞的新公司成立之前,我們組建的創業設計工作室已經有了幾年的沉淀,因為我先生從大學開始就十分沉迷設計,并有創辦公司的想法,而東莞的創業政策和氛圍也成為我們將夢想付諸實踐的“助推器”。
我們的團隊成員大部分來自東莞、深圳、香港,他們十分熟悉這些地區的文化差異,擁有豐富的新媒體經驗,所以我們便以此為契機,決定為優質香港商鋪提供品牌服務。
記者:公司的主營業務之一是為香港青年在內地創業提供市場調研以及精準的品牌定位。您是如何迅速熟悉內地的創業政策和經濟社會文化的?
何靜雯:媽媽是東莞人,我雖然從小在香港長大,但是每當寒暑假就會回東莞玩。東莞和香港有專門的社團組織,主要為了促進莞港青年交流,媽媽一直很鼓勵我參加這些社團,我也是在一次次活動中,慢慢地學習到了國家最新出臺的很多政策,從參與者的角度切切實實從中獲益了很多東西。此后,我便鼓勵香港青年多參與這些社團,組織他們到東莞不同鎮街的企業參觀學習,一方面是希望香港青年“常回家看看”,一方面是為了促進企業之間實現資源有效地整合對接,看看是否有合作空間。
記者:作為兩地文化的“擺渡者”,近幾年,您做了哪些工作?
何靜雯:創立“我們與我”這家公司后,從組織者的身份出發,疫情前,每個月我都會策劃1-2場活動,組織頻率很密集。比如在一次的活動策劃中,我帶領了30個香港青年走進濱海灣新區,并參觀了OPPO等手機大廠。在這些活動中,香港青年對濱海灣新區的創業政策更加熟悉,也贊嘆東莞的創業環境。隨后,有創業需求的香港青年便向我們積極地表達了他們的想法,我們幫助過 2-3家的香港初創企業在東莞落地。
此外,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香港面臨著口罩短期等難題,何靜雯和媽媽在印尼自掏腰包,買了一批口罩,以公司的名義在香港分發,傳遞正能量之余,也讓更多香港青年認識到自己的企業。
記者:香港青年“北上”有哪些常見的困惑?您是如何鼓勵和幫助他們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創業潮中?
何靜雯:我主要在香港本土的青年社團中定期發布我們的活動信息,鼓勵他們多多參與。很多香港青年“北上”時,會擔憂衣食住行等問題,但往往他們來了一趟之后,便立即打消顧慮,并為東莞的創業環境所感嘆,成本低、空間大、設施全、政策新,吸引力十足!
記者:公司的發展現狀和下一個方向是什么?
何靜雯:目前我們在深圳的客戶比較多,幫助不少知名企業做過活動策劃,商圈開業也經常邀請我們做設計活動,比如深圳海岸城、深圳文博會等。在東莞,也曾為東莞女企業家聯合會策劃活動,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未來打算讓更多東莞企業知曉我們的品牌,一起挖掘品牌內涵和品牌故事。
除平面設計、活動策劃外,如今做好品牌服務也需把握好短視頻這個風口,學會用視頻來講故事。未來,公司會考慮進入短視頻領域,熟悉不同平臺之間的算法和應用,結合設計優勢,雙管齊下,爭取為顧客品牌帶來更多效益。
(記者 陳彥儒 郭文君 攝像 陳彥儒)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