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揮舞著五星紅旗,千架無人機點亮廣州夜空。今年五四青年節,粵港澳三地青年共同唱響的《我和我的祖國》在大灣區11座城市傳頌。“歌聲把灣區青年連接在一起,也敦促我們要當好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參與“快閃”的全國青聯副主席霍啟剛說。
在這里,追夢人獲得成就自我的契機。香港青年鄧文俊放棄高薪工作,帶著增強現實(AR)項目落戶東莞,開啟創業路。他說:“這里產業鏈完備,市場空間充裕,商機無限。”
在這里,有志者找到實現價值的路徑。澳門青年曾婉雯輾轉多地,最終選擇珠海橫琴二次創業。她說:“我們不僅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要肩負使命,擔當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任。”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越來越多青少年成長起來,接棒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力軍。“便利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十四五”規劃綱要不僅設立港澳專章,更多處提到要加強青少年交流合作。
灣區青年的夢想種子,一步步開花、結果;大灣區建設的藍圖,正在他們的青春奮斗中加快實現……
悠悠血脈源
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香港導演許鞍華執導的《明月幾時有》登上大銀幕。這部根據當年東江縱隊在香港營救中國文化名人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將觀眾帶回到20世紀40年代戰火紛飛的香港。
“粵港大營救的故事,很多香港人都聽說過,但可能都一知半解。”香港編劇何冀平說,香港人需要了解自己城市的歷史,也需要弘揚正氣的故事,這便是拍攝《明月幾時有》的初衷。
歷史上,香港與祖國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發生在香港的故事,也許會深刻影響國家的歷史走向,而國家歷史命運的變遷,也會對香港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1978年,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南粵大地,香港商人張子彌帶著幾個手袋和一些碎片,來到東莞虎門,開辦了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粵字001號”正式誕生。隨后,這種以來料加工為主的加工貿易模式,在中華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香港的商人把原材料、生產設備、技術理念和管理制度帶來內地,再將內地工廠生產的產品銷往海外,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最重要的國際貿易方式。
68歲的香港商人楊建文,正是搭上國家發展快車實現企業發展壯大的典型代表。1987年,他從香港來到深圳設廠,從最初只有100多名工人,為客戶加工手表鏡片,到轉型研發生產手機玻璃面板,發展到如今產值超過400億元、工人超過10萬名的全球光學行業龍頭企業。
如果說,改革開放為第一代創業者楊建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那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則為他的下一代楊俊建打開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從香港大學畢業后,楊俊建來到了惠州,進入伯恩光學工作。
“我很早就隨父親到內地走訪工廠,親身感受到這些城市的日新月異,以及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強大實力。”楊俊建說,“我相信這里是我發展事業、實現理想抱負的好地方。”如今,他正與公司的同事們一起,緊鑼密鼓地籌劃在惠陽建設第5個生產基地。
錚錚少年志
去年2月,港青李劍禧“投奔”妻子孫嘉晞,北上廣州創業:“內地電商直播發展越來越好,我想抓住風口。”
短短3個月后,一封廣州首屆直播節的邀請函讓他們喜出望外。“借助平臺資源,把我們‘港廣夫妻檔’的牌子擦亮!”孫嘉晞口中的平臺,是他們進駐的“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
如今,廣東已構建起“1+12+N”孵化平臺載體布局。依托這些遍布全省各地的創業基地,已有近600個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超過4000人來廣東追夢。
對于青年才俊,是什么讓他們對粵港澳大灣區情有獨鐘?
“我的目標是做全球化企業,這里可以幫我實現。”來自澳門、留學澳大利亞歸來的曾婉雯,獲得過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杰出青年企業家”稱號,她曾多地輾轉,最終選擇來到珠海橫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都是我的布局范圍,可謂海闊天空。”如今,曾婉雯涉足物流、文旅等多領域,開設了8家分公司。
“我想探索最前沿的技術,做區塊鏈行業的獨角獸。”留英歸來的港青吳國晉說,放棄百萬年薪來到廣州科學城,是因為大灣區有四大吸引力:“一是成本優勢大,租金、個稅等利好多;二是物理空間大,辦公環境寬敞;三是營商環境好,跨部門服務很周到;四是合作伙伴多,產業鏈完備。”
廣闊的腹地市場也是港澳青年紛紛“北上安家”的重要原因。“以美容店數量為例,香港接近1萬個,但內地至少是幾十萬個,體量就是商機。”在佛山創業的港青施云龍說。
“投身灣區不僅成就自己,也讓粵港澳三地共融共榮。”澳門舞蹈家協會主席梁劍丹說:“孩子們到珠海交流演出,從澳門坐船只要5分鐘就到了。隨著粵澳兩地交流增多,也讓澳門文化走向世界。”
港澳是家,廣東也是家,祖國更是共同的家。據統計,2019年2月到今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相繼出臺231份涉大灣區相關政策文件,其中“港澳青年”出現2810次,是高頻關注對象。
“最艱難的時候,江門‘收留’了我們。所以要把這里建設好,回報鄉親們。”幾年前,“90后”港青梁立鋒和搭檔為農業創業項目苦尋場地,直到江門市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基地給他們帶來轉機。“這里不僅免費提供400平方米大棚,還給了5萬元‘市長機動資金’。”梁立鋒說,團隊如今已申請10余項國家專利,還為20多名村民解決了就業。
“因為這里很好,我想讓更多人一起來。”香港建筑設計師陳賢翰已從“探路者”成長為“帶路者”:“我幫他們做工商注冊、辦銀行賬戶、租服務器……這些我都經歷過,可以幫助后來的港澳青年少走彎路。”
這與首屆“深圳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香港“90后”創客郭瑋強英雄所見略同:“希望更多港澳青年從我身上看到祖國內地的真實情況,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也能來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家鄉。”
殷殷家國情
在東莞松山湖,一艘電動船向湖心駛去,激起白浪千層。
這艘有著“水上特斯拉”之稱的船外機來自逸動科技,是一家由香港4名大學生創辦的新興企業。聯合創始人潘宗良說:“松山湖有天然測試場、穩定供應商、眾多創新人才,是總部的理想選址地,也是我們智能船舶夢的港灣。”
“一個城市很難滿足企業發展的所有需求,一個區域可以。”港青謝智衡團隊研發的手術機器人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優勢,產品在香港完成界面和算法設計,在深圳實現軟件開發,在東莞生產制造,在廣州臨床測試和注冊,在珠海展會迅速打開產品銷路。“希望我們的手術機器人能代表‘國貨’躋身世界領先水平。”謝智衡說。
“港澳青年一定要有更大的格局,對于自身的發展規劃要跳出所在城市、放眼灣區,甚至更廣闊的天地。”澳門歸僑總會會長劉藝良說。
大灣區不僅為青年提供了發展機遇,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和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25歲的香港籍足球小將陳俊樂,3年前加盟廣州富力俱樂部征戰中超聯賽。他說,在這個更大更高的舞臺,與世界級球員交手的機會、完善的訓練設施、專業的教練、高水平的訓練與比賽,能顯著提升球技。“希望有更多香港年輕球員來這邊比賽。”
在獲得更開闊視野的同時,不少青年的愛國情懷也被激發出來。“我10歲離開家鄉移居香港,現在自己有一點能力,也看到家鄉發展的新機遇,希望回來貢獻一份力量。”香港青年黃惠銘畢業后放棄優渥工作,回到祖籍地東莞,打造了一個集現代種植和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新型農場,不僅給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也帶動多名香港青年加盟。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香港青年歌手丁政凱和他的樂隊共同創作了一首歌曲《百年之路》。“我覺得我有這樣的使命,用音樂創作讓更多香港青年了解祖國的發展環境,也希望內地的朋友知道,香港有很多愛國愛港的青年。”丁政凱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百余年前,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的激情展望言猶在耳。
“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鐘南山院士為大灣區青年送上殷殷寄語。
灣區未來青年創,青春奮進正當時。無數年輕的逐夢者,在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勁之一的這片熱土,正同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擁抱大灣區大未來。
(南方日報記者 曾美玲 肖文舸 吳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