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江門中微子實驗正式運行兩個月后,發布首個重大科學成果。科學家成功測定了中微子振蕩的兩個關鍵參數,測量精度較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1.5至1.8倍,一舉超越國外同類實驗10余年的努力成果。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被視為探索新物理規律的“金鑰匙”。它會像變魔術一樣,在不同類型之間轉換,即“中微子振蕩”。研究其振蕩規律是揭開宇宙奧秘的重要途徑。
江門中微子實驗是人類觀測中微子的“超級眼睛”。它位于廣東江門地下700米,于8月26日開始正式運行,是全球首個新一代超大規模、超高精度中微子探測設施。其核心探測器裝載2萬噸液體閃爍體,配備4.5萬只光電倍增管,能捕捉極微弱的中微子信號。
本次研究中,科研人員僅用裝置運行59天的有效數據,便實現了對中微子振蕩的兩個關鍵參數——混合角??12和質量平方差△m2??的測量精度突破。
“能在僅2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如此高精度的測量,表明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的性能完全符合設計預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經理和發言人王貽芳說,這一前所未有的測量精度,使科研人員可以很快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檢驗3種中微子振蕩的框架,尋找超出此框架的新物理。
本次研究證實了反應堆中微子與太陽中微子測量間長期存在的偏差現象,為探索新物理規律提供了線索。該裝置的設計使用壽命為30年,未來還可升級改造為世界最靈敏的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裝置,探索中微子是否為自身反粒子等科學問題。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江門中微子實驗副發言人曹俊表示,未來幾十年,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持續產生重要物理成果并培養新一代物理學家。
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來自全球17個國家75個科研機構的700余名研究人員共同參與。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表示,這是大型基礎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的典范,未來將與全球科學家緊密協作,不斷產出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科技成果。
(記者 吳雅楠 申紅洲)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