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資訊 > 最新動態

推動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全運藍”見證廣東綠色發展之路

2025年11月18日 來源:南方日報

[ ]

  十五運會賽事正酣,廣東多地的“藍天美景”刷屏朋友圈。

  “全運藍”背后有著數據佐證。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得最新數據:11月9日—16日,十五運會開幕以來,全省PM2.5為16.8微克/立方米,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25微克/立方米),持續保持較低水平。日益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廣東經濟社會走向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指標。

  11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提出殷切期望。

  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當前,廣東正以保障美麗全運為契機,做優生態環境品質、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更大發展優勢。持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加快城鄉全域美麗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美麗中國先行區,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上取得新突破。

  科技賦能織密環境監測網絡

  “上午9時34分,奧體中心附近PM2.5為11.2微克/立方米,繼續保持低位。”近日在天河奧體空氣自動監測站,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天河環境監測站站長區穎臻說。

  天河奧體空氣自動監測站建于2009年,如今新增設備監測PM2.5和臭氧兩項關鍵指標,同時配備超光譜水平掃描、在線單顆粒質譜監測、高空瞭望AI識別等多種新技術。

  目前,這套監測設備已實現對顆粒物逐時精準溯源、臭氧前體物分布溯源的功能。“前幾天監測到某地PM2.5忽然升高,馬上結合高空瞭望AI識別等設備,定位到路邊一個垃圾焚燒點,隨即快速聯系街道處置。”區穎臻介紹。

  監測是環境治理的基礎,如今廣東已建有約800個空氣質量與成分監測站點,同時具備衛星遙感、激光雷達、走航監測能力,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的立體監測網絡。“現在可以從大氣濃度、成分、地面、高空等多個維度,精準掌握全省各賽區的空氣質量和污染來源。”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與預報二室主任陳多宏說。

  這些數據最終匯聚在“智慧大腦”——“美麗全運”信息化指揮調度平臺。在平臺上,移動源污染物實時監控系統是一大亮點。

  “實時監控系統監測顯示,11時34分有兩輛NOx(氮氧化物)高排放貨車進入奧體中心的一般排放區,該車輛信息馬上通過‘天地車人’APP推送給地市生態環境部門依法處理。”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負責人盯著大屏幕介紹。

  移動源(包括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和船舶等)是廣東空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對NOx的貢獻率達60%左右,是全省空氣質量保障的治理重點。但移動源數量大且分散,污染物受氣象擴散條件影響顯著。

  為此,生態環境部門研發“移動源污染物實時監控系統”,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實現重型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在線監控,實時掌握尾氣排放等,并通過“天地車人”APP實時推送地市生態環境部門依法處理。

  “這顛覆了傳統移動源監管‘人海戰術、被動抽查’的落后模式。”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負責人介紹,系統采用新一代高精度、低功耗的NOx監測設備,實現對單臺車輛尾氣污染的“瞬時捕捉”。

  精細化治理已成長效制度

  “全運藍”的保障邏輯,是一場從粗放向精細化的生態環境治理轉型。

  空氣治理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更強調統籌組織。省生態環境廳成立美麗全運環境質量保障領導小組,下設環境空氣質量保障專班,每月指揮調度各地市空氣質量保障進展,督促落實重點區域污染源精細化管控。

  在環境治理方式上,廣東則走向精細化,摸清污染底數是基礎。

  此次保障全運會過程中,廣東各地市建立“5+1”差異化管控源清單,包括保民生類、協商減排類、調整運行類、限期整改類、嚴格監管類等,涵蓋1.67萬個大氣污染源,再針對性實施精準有效減排。“以前治理相對粗放,現在各地都有一份細致的大氣污染源清單,哪里出現污染情況,可以快速溯源、針對性治理。”省生態環境廳大氣處副處長許技科表示。

  同時,在治理方式上,廣東堅持聯防聯控。“空氣污染物是流動的,具有傳輸特征。比如江門臭氧濃度上升,除了本地治理外,上風向的佛山也會一起協同治理。”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永波介紹,“區域視野、城市行動”是大氣協同治理的秘訣。這種聯防聯控也貫穿部門間乃至省際間,比如進入秋冬季節,冷空氣加劇污染物傳輸,廣東已協調廣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周邊省區,協同開展空氣質量監測預報,加強區域聯防聯控。

  事實上,近年來在廣東水污染治理等行動中,也沿用聯防聯控、精準治理的思路。

  在廣州流溪河上空,一架搭載多光譜傳感器的無人機沿河道巡飛,廣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內,高級工程師王亞雄記錄著傳回的水質數據。“流溪河下游的廣東國際劃船中心本次承辦多項水上賽事,對水質要求高,比賽期間加密監測,這段時間的結果均達標。”王亞雄說,用無人機監測水域更容易溯源,一旦發現水質下降或有垃圾,能快速反饋處置。

  綠水青山間“長出”更多生態產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廣東的生態優勢也正持續實現價值轉化。

  藍天白云下,在廣東的沿江碧道,人們或騎行或徒步,吹江風賞美景;江邊廢舊碼頭變露營夜市,風景秀麗的水庫邊水文旅項目蓬勃發展。與市民最緊密相關的水環境,正在廣東化作澎湃的水經濟動能。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碧道7809公里、濱水慢行道超6000公里,串聯沿線生態、人文、城市功能等節點2500余個;高標準建設綠美碧帶約300公里,完成河湖水岸綠化超8萬畝。行走在廣東的城鄉之間,綠美碧道如同毛細血管,串聯起江河湖庫的生態脈絡。

  生態蝶變之下,發展綠色水經濟水到渠成。廣東點“水”成金,開啟水經濟試點項目建設,截至2024年底16宗省級水經濟試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7.3億元,累計吸引游客3500萬人次。

  從水庫到產業園,從鄉村到城市,一場生態與經濟的“共舞”正在南粵大地精彩上演:在佛山三水白坭鎮,水鄉復興與生態旅游充分結合,去年吸引超138萬名游客,更成功吸引上億元的文旅產業投資;在河源萬綠湖,一庫清水滋養了“百億產業”,8.3平方公里的水飲料產業園蓬勃發展,更帶動40家水飲料及食品規上工業企業;在江門鶴山,這里圍繞青年水庫打造生態樂園,把“森林+湖庫+田園”組合成水經濟新業態。

  廣東茂密的山林中,也“長出”萬億綠色產業。

  在位于肇慶廣寧縣的竹纖維科研加工基地,廣東裕豐竹纖維有限公司研究團隊將原生竹纖維從天然竹材中提取出來,并進一步細化、柔化成紗線、面料等,竹子也成為當地的致富密碼。

  近年來,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廣東發展林下經濟面積超3200萬畝,打造出油茶、竹、森林藥材等八大林業產業集群,帶動全省林業總產值突破9400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以富饒的生態資源為根底,廣東還大力挖掘生態旅游價值。“林業+康養”“林業+研學”“林業+文旅”等新業態蓬勃發展。

  在云浮林場的蔥郁山林間,系列沉浸式自然體驗活動為林場增添了不少人氣。“林場設計了九彩溝自然教育徑等主題科普步徑,配套開發系列課程,面向中小學生及公眾開放預約。”云浮林場自然教育科科長張莉介紹,今年1—9月研學活動吸引約1500人參加。

  從環境治理“攻堅者”到綠色發展“引領者”,廣東正不斷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畫卷。廣東將繼續全力保障全運會期間的生態環境質量,并以此為契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更大發展優勢,營造出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綠美生態為基底,書寫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共進的新篇章。

  記者 張子俊 陳薇 曾良科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博湖县| 资中县| 射阳县| 章丘市| 临沂市| 四会市| 扬中市| 东宁县| 富阳市| 阜康市| 铁力市| 富蕴县| 秭归县| 永寿县| 枝江市| 绥江县| 大厂| 崇左市| 黑龙江省| 曲麻莱县| 福安市| 榆林市| 驻马店市| 乌鲁木齐县| 榆中县| 福鼎市| 闵行区| 丰顺县| 原阳县| 乌拉特中旗| 阳江市| 龙游县| 嘉兴市| 塔河县| 怀化市| 平湖市| 合川市| 大同县| 开化县| 阳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