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澳門隊公路自行車選手甘展博,將跨越港珠澳大橋,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賽騎手一同向香港大嶼山疾馳。
這條跨越粵港澳三地、六次“通關”的賽事路線,早已在他腦海中反復推演。
4年前,他初登全運舞臺,尚顯青澀;如今,他在“家門口”迎來職業生涯這場特別的比賽——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下稱“十五運會”)的男子公路自行車賽。

11月7日,澳門隊選手甘展博參加十五運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計時賽決賽。本場比賽在珠海舉辦,次日男子個人賽跨境舉辦。新華社發
十五運會將于2025年11月9日開幕,粵港澳大灣區首次作為一個整體承辦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
這不僅是我國賽事組織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生動實踐,也將激發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活力。
“一場大型的體育賽事,可以推動設施配套與組織保障體系的完善,這就像‘奧運效應’,將對區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長霍震霆看來,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為大灣區協同發展按下“加速鍵”。
“通過本屆全運會,我們得以在一個高規格平臺上,向全世界集中展現大灣區的活力。”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何俊志說。

十五運會獎牌“同心躍”。資料圖片
以全運會為契機,大灣區主要城市在體育、文化、經濟、社會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進高質量發展。正如十五運會獎牌“同心躍”所寓意的那樣:木棉、紫荊、蓮花花瓣交疊旋轉形成同心禮花,下方是象征祖國的牡丹。
十五運會以體育為筆、以協同為墨,繪出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新圖景。
體育是最柔軟的連接
11月2日9時,深圳蓮花山公園,十五運會火炬傳遞啟動。
30分鐘后,香港、澳門、廣州三地舉行起跑儀式,同步開展火炬傳遞。
四城同傳,一天完成。在沿途持續的歡呼中,火焰跨越山海,在粵港澳大灣區連成躍動的光帶。
體育,向來是粵港澳最柔軟的連接。
時間倒回到1979年1月,廣州越秀山體育場,一場名為“省港杯”的足球賽在觀眾的歡呼聲中開賽。彼時,香港尚未回歸祖國,內地也剛剛推開改革開放的大門。這場粵港兩地共同主辦的主客場賽事,如同一道亮光,穿透了地域的隔閡。

1979年1月21日,第一屆省港杯在越秀山體育場舉行。資料圖片
1987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下簡稱“六運會”)在廣州舉行。應國家體委邀請,香港參觀團一行57人、澳門參觀團一行19人,到廣東參加六運會開幕式。為慶賀六運會勝利閉幕,受廣東省體育總會邀請,香港足球總會派出香港隊參加“六運杯”足球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同年10月,第八屆全運會于上海舉行。這一次,香港不再是“看客”。
“我們開始以香港代表團的身份,站在了全運會的賽場上。”作為當時代表團成員的霍震霆,時隔20多年再度回想依然心潮澎湃,“那是香港隊第一次在全運會上奪得金牌、唱起國歌。”
霍震霆說,也是自那以后,香港運動員得以全面參與全運會及國內各類大型體育賽事,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粵港澳三地的體育交流,也讓香港市民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祖國。
(霍震霆:十五運會彰顯粵港澳協同治理的智慧,時長共3分37秒)
今年,十五運會在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家門口”舉辦。“粵港澳三地同屬中國,社會、法律制度卻存在一定差異。”霍震霆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三地能攜手共辦全運會,恰恰體現了“一國兩制”下區域融合的強大生命力。
十五運會賽事項目分布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19個城市,是全運會歷史上承辦城市最多的一屆,卻不新建大型場館,90%以上的競賽場館利用現有場館改造升級。何俊志認為,這背后也是在粵港澳三地的協同下,不同城市的場館形成有效互補帶來的新成效——

廣東省奧體中心。
廣州在場館改造工作中,積極探索綠色低碳改造路徑,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是全國首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完成零碳改造;
香港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標和資源,將鐵人三項比賽設置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及維多利亞港,把沙灘排球比賽安排在維多利亞公園,讓運動員和觀眾能一邊比賽一邊欣賞香港城市景觀;
澳門的威尼斯人綜藝館曾舉辦過各種巨星演唱會、世界級體育盛事,這次將上演萬眾矚目的女子排球賽。
(北京路唱響《氣勢如虹》!大灣區青年“櫥窗劇場”獻唱十五運會,時長共1分03秒)
10月30日晚,十五運會會歌《氣勢如虹》的旋律回蕩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的“櫥窗劇場”。在粵港澳三地青年默契無間的同臺獻聲中,來往的市民游客不吝駐足,跟隨韻律哼唱,沉浸在十五運會氛圍中。
“這大概就是血脈里流淌的共鳴。”中國澳門歌手容甄甄說。
開創跨境協作新范式
十五運會不僅是競技的舞臺,更是一次區域協同的有益嘗試。
粵港澳三地通過高頻次、多層級的溝通協商,實現制度差異壁壘的突破,在跨境賽事、口岸通關、人車證件、食品安全、綠色辦賽、賽事日程六大重點領域達成共識。
十五運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黃明忠,以“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這個跨境賽事為例,分享過十五運會的實驗成效——在這個港珠澳大橋建設之初就備受期待的跨境賽事中,運動員將從珠海出發,通過澳門大橋到達澳門氹仔,經港珠澳大橋到達香港大嶼山,再經港珠澳大橋回到橫琴,最后再回到珠海市區,全長230公里。
半天時間,運動員不僅體驗了大灣區的交通硬件,更在三地優化路線、競賽組織、監管互認、信息互通等方面密切合作下,通過人臉識別、前置查驗、無線定位等技術手段,實現時速40公里的6次“無感通關”,全程不用“踩剎車”。

11月6日,第十五屆全運會賽艇項目預賽在廣州舉行。新華社發
另一個跨境賽事是田徑(馬拉松)比賽,這對于香港長跑運動員、香港華人馬拉松紀錄前保持者吳輝揚來說并不陌生。
“其實早在1992年,香港和深圳就舉辦過跨境馬拉松比賽。”作為當時的參賽者,吳輝揚在賽前拿到了一張“通關卡”,當跑完9公里香港賽段抵達皇崗口岸時,選手需要將卡片丟入盒子中完成過關。
“這種安排在當時已算創舉。”吳輝揚回憶說。如今香港回歸祖國,在“一國兩制”下,跨境賽事的協同機制變得更順暢——十五運會的田徑(馬拉松)比賽不用停下來刷通行證,一口氣跑通深港兩地。已經晉升為教練的吳輝揚說,這會讓選手更加沉浸在比賽中。
這種帶來沉浸感的跨境協同不僅體現在比賽中,更直接體現在口岸通關上。香港入境處在機場、高鐵西九龍站、港珠澳大橋及深圳灣口岸4個指定管制站設置“專用通道”,代表團可以“團進團出”“即到即走”。

為迎接自行車(公路)賽男子個人賽(十五運會唯一跨越粵港澳三地的標志性賽事),拱北海關關員對體溫檢測閘機進行測試。來源:海關總署
香港入境處邊境管制(車輛)科指揮官黃君彥說,已成功登記的運動員及相關人員可通過容貌識別技術完成出入境手續,無須使用實體證明文件,全程需時約7秒。這種出入境手續在香港還是首次。
香港賽區、澳門賽區運動員食材也由廣州運動員食品區域總倉統一供應,并提供跟內地幾個賽區同樣的入倉食品安全保障和食源性興奮劑檢測。海關制定特別監管方案,在備案、查檢等環節進行了調整優化,兼顧食品安全和通關效率。
“體育從來不是孤立的,尤其在這樣一場跨境聯合舉辦的賽事中,需要交通、邊檢、醫療、信息等很多要素的支撐。”在何俊志看來,本次十五運會體現了多元共融的特質,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大灣區的最大公約數——“開放”與“包容”。

8月2日,“灣區同心 全運同行”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倒計時100天主題活動在深圳舉行。南方+記者 朱洪波 姚志豪 攝
“例如十五運會將專業競技與群眾性比賽有機融合,延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視群眾體育的傳統。”何俊志舉例說,武術、龍舟等項目都極具大灣區地域文化特色。
國際一流灣區加速崛起
每一次大型賽事,都是對城市發展的重塑。
在六運會籌備期間,國務院批準廣州市設立天河區。六運會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這片廣州“東郊”的蝶變——各色商務辦公樓、新型住宅小區陸續建成,廣州東站在農田上拔地而起、連接大江南北,天河城、中信廣場等商業綜合體相繼開業,重組“千年商都”的商業結構。
2010年,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此后,廣州產業重心逐步向金融、商貿、物流、文創等領域轉移,加速向“三二一”產業結構演進。
這一次,體育的重塑之力不再局限于一座城市,而是輻射整個大灣區。

11月6日,深圳國際郵輪母港正式啟用跨境直升機出入境功能,兩條航線正式運營后,粵港澳大灣區“30分鐘高效交通圈”從藍圖變為現實,將為區域深度融合與口岸經濟、低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從場館互補到賽程共排、從標準互認到跨境流動……賽事終會落幕,但這些為全運會探索出的協同機制,將沉淀為大灣區深度融合的基礎設施——不僅是物理的,更是制度的、人心的。
“入境處將總結此次專屬通道的運作經驗,并持續研究如何利用科技為市民及訪客提供更便捷的通關服務。”黃君彥說。
包括更便捷的通關在內,這次三地在十五運會中探索出的協作機制,未來有機會應用于區域的文化、商貿、旅游領域。
記者獲悉,“粵港澳體育灣區發展模式和先行先試實踐研究”已經列入了202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這已是國家級的課題。
“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跟其他灣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既不是單中心,又不是平等多中心,它是分級分群的。但無論體育發展也好,社會發展也好,單個城市的路難免越走越窄,所以必須走區域一體化的路。”何俊志說,大灣區只有建立持續的大協同機制,才能超越單個城市的局限。

2010年8月10日,廣州亞運會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向香港贈送5萬張門票,以回報香港對廣州亞運會的支持。資料圖片
“過往,大灣區各個城市在組織舉辦大型活動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例如廣州的亞運會、深圳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香港的各種國際馬術比賽。”霍震霆說,如今,獨立辦賽更進一步走向聯合辦賽,這正是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
放眼全球,跨地域聯合主辦體育賽事、國際活動已成為主流模式,例如2026年世界杯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舉辦、2028年歐洲足球錦標賽將由英國和愛爾蘭共同主辦。霍震霆認為,這種辦賽模式不僅能分擔成本、共享資源,更能促進文化交流與區域協同。
今年3月,柯絲蒂·考文垂當選為國際奧委會第10任主席,并于6月23日正式接任。這位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游泳項目奪得金牌的國際奧委會首位女性主席,上任后首場線上發布會就表示將在十五運會期間到訪中國。

10月6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中秋彩燈里的十五運會元素。新華社發
霍震霆相信,這場盛會將向世界展示粵港澳不僅有辦賽能力,更有協同治理的智慧。“我們大灣區有近9000萬人口,大家雙向奔赴已成日常。這場全運會,將進一步加強我們的交流,不單單是體育,更有文化、經濟。”
當運動員在港珠澳大橋上飛馳,當觀眾在三地之間便捷穿行,當制度壁壘在協作中悄然消融,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個國際一流灣區加速崛起的生動圖景。
“同心躍”獎牌上交疊旋轉的三花,終將化作大灣區互融的春潮。

對話
大灣區“開放”“包容”特質
在全運會辦賽過程集中展現
南方+:十五運會向世界和全國釋放了怎樣的信號?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怎樣的特點?
何俊志:多年來的實踐所指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開放”與“包容”。十五運會恰恰將這兩個關鍵詞,以高度集中的方式展現了出來。
本屆全運會的一大亮點,正是將專業競技與群眾性比賽進一步有機融合。這延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視群眾體育的傳統。進一步而言,正是因為有群眾體育的廣泛基礎,才使得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機制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我們常說的協同多指政府之間、政產學研之間的合作,但在本次賽事中還有政府與民間社會之間的協同。例如,武術、龍舟比賽,都極具大灣區地域文化特色。
通過本屆全運會,我們得以在一個高規格平臺上,向全世界集中展示中國如何將競技體育的專業性與群眾體育的廣泛性有機結合,展現出大灣區的活力。同時,全球性因素、國家特征與地方文化,也在一個區域層面上實現了集中呈現。可以說,我們正在逐步積累并向世界展示一種新的體育發展模式。

十五運會群眾比賽龍舟項目決賽在佛山舉辦,女子組100米直道賽廣東隊隊員興奮慶祝奪冠。南方+記者 姚志豪 攝
南方+:十五運會的這種“開放”與“包容”,是否也有助于推動港澳青年更深層次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何俊志:中央高度重視港澳青年的成長與發展,包括如何引導他們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例如,促進港澳學生與內地的交流,為港澳青年來內地就學和生活提供一系列的便利化措施,以及為他們在內地創業、就業提供支持。
這些工作并非短期舉措,而是長期堅持、不斷深化的,也體現在這次的十五運會中。這次香港義工團隊中有超過1000名15至17歲的青年;各個地方代表團中青年運動員比例有所提升;還有專門的“青年組”賽事項目。這種將“青年發展”理念貫穿于組織、參賽、志愿服務等各個層面的方式,無疑體現了國家對青年群體成長的關注。
隨著大灣區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們應當進一步鼓勵年輕人更深入地參與其中。這種參與不僅有助于促進青年群體之間的情感融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體會體育精神,并激發他們對新項目、新形式的探索熱情。這不僅有利于個人成長,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南方+記者 陳彧 伍青 梁時禹
中國青年報記者 慈鑫
統籌:邱江劍 曹競 王會赟 李強 何雪峰
攝影:南方+記者 鄭新洽(除署名外)
剪輯:南方+記者 萬穩龍 實習生 萬駿芳
海報:郜曈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