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完整版,亚洲三级欧美,国产精品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的位置: 資訊 > 最新動態

打造海上新廣東 逐夢深藍正當時 廣東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再上新臺階

2025年11月11日 來源:南方日報

[ ]

  一股電流刺破1522米的深海,瞬間點燃艙內的可燃冰分解氣體,在漆黑的南海深處,格外明亮。

  不久前,在廣州南沙舉辦的第十五屆全運會火種采集儀式上,“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創意驚艷全場。同場亮相的“夢想”號大洋鉆探船、“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更集中展現了我國、廣東在海洋科技領域的“硬核”實力。

  11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廣東增創新優勢、實現新突破,必須大力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要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為廣東向海圖強提出殷切希望和戰略指引。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海洋開發利用保護。廣東把“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作為省委“1310”具體部署的10大新突破之一,舉足輕重。

  向海圖強、挺進深藍,這是廣東賡續千年的藍色夢想,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廣東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動發展海洋經濟,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設海洋強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

  打開大格局

  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超4000公里的全國最長海岸線如巨龍蜿蜒,勾勒出南粵大地的壯美輪廓。41.93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面積是陸地的2.3倍。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迅速從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業省份,一躍成為經濟第一大省、海洋經濟第一大省。2024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在全國率先突破2萬億元,已連續30年領跑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14.1%。

  當前,廣東迎來從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進階的關鍵節點。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發展需求間做好平衡?

  近年來,廣東加快推動形成科學高效的海洋經濟格局,堅持優舊育新、三產聯動,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耕海牧漁,筑牢“粵海糧倉”。廣東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征收標準已降至全國最低,惠及越來越多養殖企業。

  “海威1號”“格盛1號”“湛江灣一號”等“海上重器”陸續建成投入使用,已有千年沉淀的海水養殖業逐步挺進深遠海。

  截至今年8月,全省累計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超6500個,居全國第一;桁架類網箱15個、全國第三。去年,廣東海水魚養殖產量將近百萬噸,占全國產量近一半。產自陽江的漁獲最快只需4小時,便可送抵香港魚市。

  海上風電點燃“綠色引擎”。廣東加快推動深遠海海上風電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鼓勵海上風電向深遠海拓展。

  2024年,全省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突破1200萬千瓦,躍居全國第一,助力廣東新能源產業邁入“萬億級”行列。

  全球最大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在陽江陽西投運,年發電量可滿足3萬戶家庭;全省首個接入大規模海上風電并網點的新型儲能電站落地湛江徐聞;汕尾建成全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園,吸引了4家省外龍頭企業入駐,為當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24年,省財政新增安排7.5億元海上風電補貼,安排3.7億元支持海洋電子信息、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海上風電、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等六大產業創新發展,不斷激發海洋經濟活力。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長虹臥波。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迎來首艘國際貨輪靠泊,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正式投產……

  一個個重磅海洋產業項目加速落地背后,是廣東不斷加大用海政策創新,在全國首創海洋產業園開發模式,推行“標準海”供應,讓用海項目實現“拎包入駐”“拿海即開工”。

  陸海統籌,山海互濟,港產城融合,為廣東打開了更大的發展格局。

  挺進深遠海

  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

  今年以來,廣東成立海洋強省建設工作委員會,召開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今年7月,《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正式施行。廣東發展海洋經濟、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

  與此同時,面向海洋的國際競逐日趨激烈,深遠海已成為世界各國獲取資源、拓展空間、謀求發展的戰略要地。而挺進深藍,海洋新質生產力是核心要素。

  作為制造業大省、科技創新大省,聚焦深海科技、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廣東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

  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41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持續增強。

  亮眼數據背后,是全省超100個省級以上涉海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8萬家涉海企業組成的海洋科技創新矩陣提供的有力支撐。其中,超800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600家涉海專精特新企業,已成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的生力軍。

  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為我國首個深海資源領域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深海科考中心、極端海洋科考設施正加快建設,大洋極地保障基地選址穩步推進,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建成入列……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創新成果為廣東探索深遠海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放眼長遠,廣東超前謀劃布局,將“真金白銀”精準投向未來。

  2018年以來,廣東連續七年投入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海洋六大產業創新發展,攻克近300項關鍵技術,25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超20項技術國際領先,撬動產業產值約252億元,帶動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三年平均增速達16.8%。

  在專項資金支持下,“珠海云”、“白鶴灘”號、“三峽引領號”、3500米超深海底油氣管道突破技術難關、順利面世,全球首次6000米級深海采礦完成海試。

  多位從業者認為,在發展新興產業方面,廣東兼具創新研發、制造基礎和廣闊市場等多重優勢。

  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傳衛感嘆,依靠自主研發的先進海上風電設備,過去的臺風“禁區”正變成風能“富礦”。“我們將當好鏈主,開發海洋綜合能源島,打造智慧能源零碳園區,支撐大灣區全面綠色轉型發展,助力打造萬億級海洋經濟產業新支柱。”

  對于無人海上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前景,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云飛亦十分樂觀:“我們有信心在‘十五五’期間助力廣東打造一個千億級的新興產業。”

  守護海上“綠水青山”

  生態之綠彰顯開放包容鮮明底色

  湛江徐聞,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蓬勃生長、生機盎然;珠江口海域,中華白海豚“組團”現身,生態奇觀頻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在廣東生動上演。

  海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如何守護好海上的“綠水青山”?

  廣東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五大工程”,開展海岸線保護整治修復三年行動,加強紅樹林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建設美麗海灣、和美海島,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擦亮藍色生態底色。

  近年來,全省累計整治修復海岸線超200千米、修復濱海濕地超56平方千米。77個魅力海灘、15個美麗海灣、7座和美海島交相輝映;124個涉海自然保護地,保護面積3900平方千米。近岸海域水質保持穩定,2024年優良比例達90.6%,超過“十四五”目標。

  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紅樹林,全省營造修復紅樹林超55.2平方千米,建設湛江、江門、惠州等4個萬畝級紅樹林。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全國首宗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落地惠州惠東。

  近五年,廣東累計獲得中央及省級財政專項資金超25.76億元,開展中央及省級海洋生態修復項目33個。2024年度,廣州、珠海、江門、惠州、陽江等5市參評項目全部入選,獲2025年度中央財政補償資金16億元支持,項目數量、金額約占全國總量五分之一。

  廣東海岸線上,紅樹林的生態之綠,彰顯出廣東海洋文化開放、包容、敢闖的鮮明底色。

  近段時間,被稱為“中國海洋第一展”的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在深圳舉辦。海博會、國際漁業博覽會、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等海洋領域的品牌活動,已成為展現廣東海洋發展成果、共享海洋發展機遇的重要窗口與平臺。

  今年10月,在2025年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上,粵港澳三地海洋行業商會、協會和學會共同發布了《粵港澳海洋行業合作倡議書》,提出共建海洋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共建海洋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共建藍色金融服務聯盟等多項務實舉措,推動三地海洋合作進入機制化、系統化新階段。

  經略海洋長風起,逐夢深藍正當時。加強海洋開發利用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是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勇挑大梁應有的擔當與作為。

  統籌“向海”規劃,協同“耕海”要素,打通“下海”通道,疏通“親海”平臺,構筑“護海”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海上新廣東必將崛起于南海之濱。

  數讀

  ●2024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在全國率先突破2萬億元

  同比名義增長5.4%

  連續30年穩居全國首位

  ●2024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近五分之一

  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4.1%

  ●廣東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24年全省海洋三次產業持續上揚,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4∶31.0∶65.6

  ●2024年,廣東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41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持續增強

  實體經濟持續穩步發展,海洋制造業增加值為5012.4億元

  同比名義增長4.9%

  ●2024年,全省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突破1200萬千瓦,躍居全國第一,助力廣東新能源產業邁入“萬億級”行列

  ●2018年以來,廣東連續七年投入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海洋六大產業創新發展,攻克近300項關鍵技術

  25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超20項技術國際領先

  撬動產業產值約252億元

  帶動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三年平均增速達16.8%

  一線案例

  全球首艘高速可潛無人艇“藍鯨號”下水

  “十五五”期間海洋無人裝備有望打造成千億級新興產業

  今年4月,全球首艘高速可潛無人艇“藍鯨號”下水。隨著吊機緩緩下探,全長11米、排水量12噸的“藍鯨號”可潛無人艇落入水中。

  這是一款既能在水面高速航行,又能在水下潛航的新船型。它能在水下靜態懸浮一個多月,隨時響應突發任務,可應用于氣象探測、水下地形地貌測繪、水下拍攝、水下水質取樣、水下電纜管線巡檢等多個場景。

  最有突破意義的是,它能在臺風來臨前潛入水下躲避風浪,臺風經過中心位置附近時,通過搭載的探空火箭和探測設備,探測海洋氣象數據,獲取第一手資料。

  此次下水后,該無人艇還將進行內場調試、系泊試驗、碼頭試驗、海上試驗等,明年有望投入實際應用。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潛無人艇項目總工程師吳國松介紹,“藍鯨號”無人艇的成功研制將為海洋油氣、海上風電、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安全運行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其無人化、長航時、耐惡劣海況的特性,將大幅降低海洋探測作業的風險與成本,使常態化、大規模獲取海洋數據成為可能。

  隨著無人船艇規模化應用進入成熟階段,海上作業模式正迎來效率躍升、成本重構、安全升級等重大突破。這一新質生產力引擎,將深度賦能海洋漁業、能源、航運等產業,推動廣東率先航向海上智能時代。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張云飛表示,無人船艇是無人裝備的前沿領域,也是我國發展海洋強國的關鍵支撐裝備。“這個產業的發展特別需要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等海洋新興產業的支持和科技人才的儲備支撐。在這方面,廣東在全國具有突出優勢,發展海洋無人智能裝備產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

  不久前,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北京理工大學(珠海)、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在珠海聯合發起成立了海洋智能無人系統協同創新聯盟。

  該聯盟將充分發揮高校和企業的優勢,推動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基礎研究—工程化—產業化”閉環,提升海洋裝備的智能化水平。未來,聯盟將積極引導優勢產業和技術“下海”,通過推動海洋無人系統裝備的應用,實現產業匯聚,讓優勢產業穿上“藍色外衣”。

  “可以說,從核心技術上,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們的產業應用步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加快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戰略優勢。”張云飛表示:“我們有信心在‘十五五’期間助力廣東打造一個千億級的新興產業。”

  (記者 黃敘浩)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源县| 上栗县| 岳池县| 长白| 来凤县| 永康市| 泰来县| 崇阳县| 措勤县| 沙雅县| 加查县| 老河口市| 永修县| 金湖县| 南雄市| 灵丘县| 金溪县| 吐鲁番市| 阿荣旗| 台山市| 肃南| 蕉岭县| 子洲县| 嘉定区| 汉源县| 崇阳县| 芦山县| 芦溪县| 利川市| 永和县| 汉沽区| 平远县| 恩施市| 甘德县| 来宾市| 临西县| 鄱阳县| 安达市| 沙洋县| 汉源县| 黔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