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辦了第一場“‘十四五’廣東成就”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十四五”期間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
“廣東是海洋大省,大陸海岸線長度全國第一,海域面積全國第二,海島數量全國第三,海洋是廣東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潛力所在、空間所在?!睍希瑥V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介紹,“十四五”以來,廣東出臺實施了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政策、規劃和法規,大力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持續唱響“海洋牧歌”,“藍色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打造“海上新廣東”取得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海洋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24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位居全國首位。全力做大做強海洋牧場、海上能源、油氣化工等現代海洋產業,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5個,養護型國家級海洋牧場數量居全國首位,海水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風電整機制造年產能超1000臺(套),海上風電裝機規??偭客黄?250萬千瓦。持續完善以廣州港、深圳港為核心的國際航運網絡,2024年,深圳港、廣州港位居全球集裝箱港口吞吐量前十。
海洋科技支撐作用持續增強。廣東海洋領域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省實驗室3個、省重點實驗室49個,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國家極地綜合保障基地、國家深??瓶贾行摹⑻烊粴馑衔锟辈殚_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字號”創新平臺落戶廣東,我國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南沙正式建成入列。海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強化,全球首創的漂浮式動力定位網箱型養殖工船“湛江灣1號”成功下水,“海威2號”等海上養殖平臺智能態勢感知監控系統加快構建。
海洋經濟開放水平穩步提高。連續多年舉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成功舉辦粵港澳海洋合作發展論壇、深圳國際漁業博覽會、珠海國際海洋智能科技展覽等系列活動。珠海高欄港集裝箱碼頭二期、九洲港—澳門水上客運航線等跨境航運協同項目建成運營;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等重點平臺布局建設了海洋電子信息、智能船舶等聯合實驗室,推動跨境海洋科技合作。
海洋綠色發展底色加快夯實。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修復“五大工程”,構建沿海生態保護修復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累計整治修復海岸線超200千米。建有各級涉海自然保護地124個,保護面積達39萬公頃。生態保護與碳匯經濟實現雙向反哺,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
海洋經濟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構建全域參與、全域行動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部署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綜合改革試點,高水平規劃建設現代海洋城市,支持廣州建設海洋創新發展之都,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梯隊;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批國際涉海機構、論壇落戶深圳,深圳港班輪航線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動珠海、汕頭、湛江等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海洋城市。推動粵北地區積極參與海洋強省建設,加強陸海經濟聯系和支撐,共同把握海的機遇、分享海的紅利。
?。ㄓ浾?陳海敏)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