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準被央視春晚、冬奧會等國家級項目采用,讓超高清聲畫體驗走進億級家庭;被智能手機、手表等終端搭載,可實現設備間超低時延連接……走進河套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會發現類似的亮眼成果已足足近200項。
這份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一個國際產業與標準生態系統的支撐。2024年初,我國首個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在河套揭牌成立。一年多來,聚集區形成以6個國際組織與1個服務中心為核心的“1+6”國際產業與標準生態圈,逐步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產業與標準合作的重要力量。
深圳市共熵產業與標準創新服務中心(下稱“共熵服務中心”)主任侯燕,正是這一生態系統的重要構建者。近日,她獲評“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在她的帶領推動下,河套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不僅落地了一批可推廣的標準與技術成果,更助力大灣區在國際產業標準領域構建影響力,實現“中國標準引領”提供了堅實支撐。

深圳市共熵產業與標準創新服務中心侯燕。受訪者供圖
推動標準競爭從“跟跑”到“領跑”
標準競爭是一種層次更深、水平更高、影響更大的競爭形式。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國際標準中的參與度極低,導致國際貿易中,企業只能遵守由他國制定的標準,長期處于“跟跑”狀態。
標準國際化意義何在?以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智能手機為例:一部手機的零部件可能來自數百家供應商,卻能在全球絕大多數地方接收信號,并連接藍牙、充電器等各類輔助設備,核心就在于全球企業都遵循著統一的技術規范。
對企業而言,一旦本國標準在國際市場獲得廣泛認可,出口企業便可依據熟悉的標準組織生產,大幅減少因適配不同進口國標準而產生的時間與成本損耗。
“因此,標準國際化既是適配全球市場流通的必然要求,也是融入跨國技術合作體系的核心前提。標準若僅局限于本土,必然無法適配全球市場的交易需求,也難以銜接跨國技術合作的技術共識。”侯燕說。
為讓帶動更多企業從跟隨標準,到參與標準、共享標準。2024年初,我國首個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在河套正式揭牌誕生,通過整合國際資源,加速標準制定,為提高大灣區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力注入強勁動能。侯燕主導并帶領共熵服務中心全面參與聚集區籌建及運營工作。
截至2025年10月15日,河套國際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已累計產出標準196項,發表各類報告(含白皮書、藍皮書等)50項,測試認證產品489款,發展會員近2500家。
在侯燕看來,伴隨著標準、測試認證數量的持續累計,我國優質企業的先進生產力得以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引領,“不僅能為粵港澳大灣區開啟國際產業合作新局面,更為大灣區在國際產業標準領域構建全球影響力作出了新貢獻?!?/p>
吸引更多國際組織登上“產業大船”
如果說標準是企業走向國際的 “敲門磚”,那么標準組織便是連接企業與國際市場的“橋梁”。
侯燕以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ITU、IEC、ISO)為例解釋道:“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的國際標準涉及全球所有國家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在推動全球經貿往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成熟、成功的國際化標準組織,是一艘承載了無數人才、技術、標準及產品解決方案的‘產業級大船’,影響并引領著全球科技發展的航向。”侯燕說。
類似的場景在河套亦初見端倪。2024年至今,世界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WAA)、國際星閃無線短距通信聯盟(iSLA)、世界超高清視頻產業聯盟(UWA)等6家國際性產業與標準組織,已先后落戶河套國際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
其中,iSLA致力于推動新一代無線短距通信技術的創新和產業生態。華為、vivo、小米等國內大廠發布的智能手機、平板、PC、智能手表等諸多智能終端,不少都搭載了星閃技術。目前,iSLA在全球范圍內已擁有超過1100家會員單位,推出超150個產品或解決方案,并發布了34項團體及行業標準、4項白皮書。
侯燕認為,河套國際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的建設,不僅關乎深圳或大灣區的發展,更是中國參與全球規則制定的重要平臺。“隨著這類國際聯盟陸續落地,不僅將為全球標準作出貢獻,也將有力增強中國在全球規則制定方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河套國際產業與標準組織聚集區的國際 “朋友圈”也正持續擴容。侯燕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國際組織登上這艘“產業級大船”,助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標準引領”的跨越。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撰文 張秉仁 統籌 黃應來)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