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5日,以“登高望遠、海納百川、銳意進取,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為主題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下稱“大會”)在澳門舉辦。作為粵港澳人才交流合作的年度品牌盛會,大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大灣區人才合作邁入深層次、長效化發展新階段。
將視野從澳門拉遠,俯瞰大灣區,這片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也是人才活力最旺盛的區域之一。從制度突破打破人才流動壁壘,到產才融合激活發展動能,再到服務支撐筑牢發展根基,“投資于人”的大灣區人才高地,究竟“高”在何處?
大會搭臺,三地融通聚英才
大灣區人才高地“高”在人才流動的熱度。
人才流動的高活力是人才高地的核心特征之一??缇硤虡I、職業資格認可、聯合培養引進人才……大會開幕式上,人社部及粵港澳三地有關負責人出席并致辭,共同回顧了粵港澳人才合作的扎實成果,強調要持續深化跨境人才服務協作,進一步完善和拓展人才合作領域,推動人才資源向灣區集聚及在灣區內自由流動、高效配置。
對大灣區而言,橫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獨特屬性,既是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優勢,也是制約人才流動的挑戰。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在“硬聯通”“軟聯通”上形成合力,讓人才流動的活力成為大灣區的鮮明標簽。
“硬聯通”打破時空限制。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超級工程相繼通車,廣深港高鐵、莞惠城際等軌道交通網絡持續加密,蓮塘、青茂、橫琴等新口岸陸續啟用……隨著交通網絡升級,人才跨境往來從“偶爾探訪”變為常態化通勤,“跨城生活”已成為許多大灣區人才的日常。
規則銜接“軟聯通”進一步掃清人才流動障礙。2024年底,部省港澳四方簽署《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合作備忘錄》,20項創新措施從“就業、社保、人才、治理”四大維度,為人才跨境流動織密“保障網”。
——就業領域,廣東全面取消港澳人員就業許可,截至2025年7月,納入就業登記的港澳居民超16.53萬人,同比增長11.84%;
——社保領域,截至2025年8月,港澳居民在粵參保達35.27萬人次,6.23萬人已享受待遇;“灣區社保服務通專區”可辦理53項高頻業務,灣區內地九市設服務專窗232個,港澳地區設“跨境辦”服務網點144個;橫琴、南沙、中山建成“粵澳社保一窗通”專窗,累計服務超40萬人次。
——執業領域,“人才通”持續拓寬空間,文旅、醫療等8個領域已有8000多名港澳專業人才在灣區內地便利執業,較2021年增長650%;養老護理等領域“一試多證”試點覆蓋超5000人,超1000人直接通過港澳技能證書采認。
如今,大灣區的人才流動已超越簡單人口遷移,正升級為區域創新生態的系統性重構。
大會牽線,產才融合精匹配
大灣區人才高地“高”在產才適配的程度。
人才的價值,最終要在產業土壤中生根發芽。大會期間同步舉辦“粵聚英才 粵見未來”系列招聘會,聚焦計算機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綜合及文化創意旅游等重點領域,組織上百家廣東頭部名企、高校及科研平臺,面向港澳高校畢業生及海外英才精準釋放近6000個優質崗位。
在大灣區,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同頻共振,形成“以產引才、以才促產”的良性循環。
龐大的產業體量,為人才提供了廣闊發展天地。大灣區坐擁31個制造業大類的完整產業體系,培育出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在壯大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階段,大灣區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這種明確的產業需求導向,牽引著人才供給結構不斷優化。
數據顯示,廣東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1146萬、技能人才總量2201萬,其中高技能人才827萬;1190個博士后創新平臺星羅棋布,集聚在站博士后超1.7萬人。專技人才、科研人才形成優勢互補,共同構成大灣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力量。
產才適配,離不開高效的鏈接紐帶,其中,賽事是大灣區促進產業和人才牽手的一大亮點。
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連續舉辦兩屆,突出產業導向,打造創新賦能的人才盛會,成為大灣區促進產才融合的重要載體。大賽緊扣廣東20大戰略性產業集群設置創新創業賽道,并開展“揭榜領題賽”,通過“政府搭臺、機構出題、人才攻關”模式,搭建起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橋梁。
對接供需雙方,更要實現人才價值的高效轉化。今年5月,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大賽舉辦,吸引海內外超7000個項目參賽,1700多個港澳項目報名參賽,28個港澳項目獲獎,大賽期間促成創業項目與投資機構達成意向投資25.1億元,實現“以賽聚才、以才促產”的高效轉化。
大會送暖,貼心服務留賢才
大灣區人才高地“高”在留住人才的溫度。
留住人才,既要靠事業平臺,更要靠服務溫度。
大會期間,廣州、深圳、珠海、湛江、肇慶等市以及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臺16家單位組成宣講團,從自身特色優勢出發,分別開展政策解讀與平臺推介,現場互動回應人才關切,用實際行動傳遞廣東引才誠意與決心。
大灣區聚焦人才發展的需求,從辦事便利、資金支持、服務平臺、權益保障等方面發力,讓人才“來得順心、留得安心”。
在政策便利上,2024年起實施的“外國人工作許可證與社??ǘ弦弧?,讓外籍人才入境后無需再辦實體工作許可證,持卡即可享受社保、就醫、交通、金融等“一卡通”服務。
在人才成長的關鍵階段,大灣區用“真金白銀”送去“及時雨”。針對港澳青年創業初期的資金壓力,大灣區推出一次性創業資助、經營場地租金補貼等扶持,截至目前累計發放就業創業補貼已超8000萬元,幫助不少青年創業者“輕裝上陣”;“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同步發力,累計發放補助超千萬元,為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每人每月最高2000元生活補助,有效降低跨境就業的生活成本。
平臺體系是大灣區人才服務的堅實骨架,既筑牢本地服務根基,又打通國際鏈接通道。作為核心樞紐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人才港,以“總基地”定位實現人才政策與服務“一港集中、一網通辦”,形成全域覆蓋的本地服務網絡。
在這張網絡之外,由廣東省委人才辦牽頭、省人社廳推進的國際人才驛站,進一步將服務觸角延伸至香港、澳門、北京及南沙、河套、橫琴重點區域。它不僅成為展示大灣區人才生態的窗口,更化身國際人才匯聚的平臺、資源配置的樞紐與交流合作的橋梁。
在權益保障上,大灣區“一中心三站”勞動爭議調解機制累計辦理涉港澳案件超900件,全省在聘港澳籍仲裁員40余名、調解員30余名。此外,大灣區更通過“3+3+N”模式,讓跨境勞動糾紛化解更高效。
以“熱度、程度、溫度”的三重合力,大灣區著力書寫橫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人才高地新篇章。未來,這里將不僅是全球人才的聚集地,更將成長為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才創新策源地。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記者 劉思敏)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