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今日啟幕。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文博會一直被譽為國內最強“文化產業風向標”。在這里,全國文化產業“頂流”同臺競技、百花齊放、“爆款”頻現。
本屆文博會上,廣東展團以“向新圖強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為主題,策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展。500多家文化企業齊聚一堂,六大千億產業集群、30多個產業門類、超2萬件文化產品集中亮相,在公眾眼前呈現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文化產業超級交易平臺和生態鏈。今日,廣東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包”也將重磅發布,全力激活廣東文化產業市場潛力、投資熱力、人才引力。
從首屆文博會起,這一全國最高規格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就在廣東這片改革開放熱土聚力成勢,激蕩文化創新創造浪潮。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廣東文化產業將如何向新圖強,為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再次提速?廣東展團正在書寫“新答卷”。
??新氣象
呈現“文化科技引領未來生活”新圖景
粵劇、英歌登陸央視春晚,潮陽西門英歌隊赴歐洲“鬧新春”;《哪吒之魔童鬧海》帶動“潮玩之都”東莞企業頻頻“爆單”;“粵產舞劇”《詠春》《英歌》蜚聲海內外……今年以來,廣東文化盛事頻頻“出圈”,文化產業勢頭強勁。
20多年來,廣東文化產業一直領跑全國。2023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7806億元,占全省GDP比重5.75%。“文化產業已成為廣東經濟的支柱產業。”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明充說。
廣東文化產業為何如此“強”?除了依托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加快發展壯大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同樣是取勝關鍵。2024年,廣東文化新業態實現營收9149.5億元,占全省文化產業比重近四成。
一手抓傳統產業、優勢產業鞏固優化,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壯大。今年初,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廣東要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機器人等新賽道上競速爭先,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去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如今,廣東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4萬臺(套),連續五年居全國第一。
從廣東機器人頭部企業“七劍客”、到輔助駕駛“十大金剛”、再到文化科技“功夫天團”……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加速“雙向奔赴”,催生出一系列文化新應用、新場景。
本屆文博會更成為廣東“機器人天團”演示場。它們不僅可以彈古箏、打詠春、跳斧頭舞,還在文旅、演藝、數字創意等領域展現出充沛的文化表現力。特別是眾擎機器人自由格斗賽,依托大灣區全球領先的機器人產業生態,以格斗賽為開端,有望推動人形機器人競技力再上新臺階。
今年廣東展團主展區共推出“文化與機器人”“文化與AR/MR/VR”“文化與智能出行”“文化與智慧家庭”“文化與數字出海”等六大板塊,一眾硬核實力企業紛紛“上新”,向觀眾展現“文化+科技”的更多可能。
搭載華為鴻蒙系統的廣汽智能座艙,是全場最為吸睛的“爆款”產品之一。置身其中,用戶可以一鍵暢享星海音樂廳、雅馬哈聲學等高雅藝術資源,感受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
雷鳥、影目、宸境等10款來自廣東的智能眼鏡,影石全新推出的全景相機,也將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風暴”。戴上智能裝備,用戶不但可以在虛擬與現實的平行時空自由穿梭,還將獲得實時翻譯、導航、拍攝等“超能力”。
當前,廣東正加速打造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隨著智能設備在教育、農業、文旅、體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一幅“文化科技引領未來生活”的酷炫圖景正加速向人們走來。
??新信號
激活灣區文化產業集群動能
“東西南北中,文化發展到廣東。”深厚的文化底蘊、強勁的市場活力、雄厚的科技實力、健全的產業體系,吸引越來越多優秀文化企業深耕灣區、落戶廣東。
產業要壯大,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據了解,今年文博會開幕首日,廣東將針對影視、演藝市場、動漫影視、網絡游戲、電子競技、網絡視聽等6個領域,重磅出臺“政策包”,釋放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信號。
早在今年3月,在嶺南數字創意大廈新基建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東就向外界釋放加快發展數字文化產業的強烈信號,宣布將推出系列政策支持,支持培育產業生態集群,深挖嶺南文化富礦。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極。”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陶鋒說。當前,廣東已形成影視、動漫、游戲、電競等文化產業優勢集群。數字出版、動漫、音樂、游戲營收規模分別占全國的1/5、1/3、1/4和4/5。
去年,廣東電影票房52.64億元,連續23年居全國第一。“粵產電影”票房總量也超過50億元,創造歷史最好成績。在微短劇的“新賽道”上,廣東同樣勢頭充足。東莞豎店短劇基地已吸引上百個劇組進駐拍攝,并創下單劇1238萬元的充值神話。
演藝市場方面,廣州、深圳被譽為“演唱會之城”。開年以來,跨省又出海的廣東“文藝天團”反響持續火爆:廣州歌舞劇院舞劇《英歌》登陸上海,上座率超九成,文創周邊一售而空;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連演3場,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
“粵產動漫”孵化出了“熊出沒”“豬豬俠”“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國民級IP。廣東去年全省動漫產值超過600億元,在冊的動漫關聯企業數量超過20萬家,堪稱全國文化產業的“領頭羊”。
“世界游戲看中國,中國游戲看廣東。”在“中國游戲第一街”廣州科韻路上,人們幾乎可以找到所有游戲品類,每種游戲都不乏爆款。這里匯聚近150家規模以上游戲企業,形成了千億級產值的產業生態圈。
在擁有深厚基礎的游戲產業帶動下,廣東的電競產業同樣“能打”,市場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無論是電子競技項目的研發,還是電競觀眾和企業數量,廣東都位居全國前列。”廣東省電子競技運動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羅覺慧介紹。
“軟實力”與“硬科技”共舞。在網絡視聽領域,廣東構建起覆蓋社交媒體、網絡直播、網絡音樂等核心賽道的頭部平臺矩陣,產業規模持續領跑全國。AI、元宇宙、6G等新技術賦能下,世界級網絡視聽創新中心的“灣區圖景”日漸清晰。
提升內容創意生產能力,是未來廣東文化產業的“發力點”。“動漫產業需要制定優質劇本創作的扶持政策。”廣東省動漫藝術家協會主席金城認為,從低幼化題材轉向全年齡段原創IP內容生產,是“粵產動漫”打造全民“爆款”的必經之路。
有文化、善創意、懂產業的復合型人才,是構筑文化創意新高地的生力軍。搭乘“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的東風,詠聲動漫副總裁閻冰建議,廣東可設立“文藝精品創作專項基金”,為數字創意產業人才“筑巢引鳳”。
廣州、深圳的“雙核”引領,在灣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格局中的作用也將日益突出。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陶冶期待,通過政策引導強化灣區影視合作,共同打造更多類似《長津湖》《流浪地球2》等海內外有口皆碑的“爆款”作品。
《仙女鳥飛過的夏天》制片人陳爍建議,灣區影視產業通過構建貫穿產業鏈上下游的政策“閉環”,為劇本研發、制作、發行到放映提供全鏈條扶持,廣東從“電影第一票倉”邁向“影視產業高地”的前景可期。
??新浪潮
文化“新三樣”出海再啟征程
國潮乘風起,出海正當時。近年來,以網文、網劇、網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新三樣”不斷走向全球市場,廣東堪稱文化出海的主力軍。
廣東對外文化貿易規模約占全國2/5,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東以高精尖的自主研發技術、深厚的文化底蘊、完備的產業集群優勢,實現文化出海“躍升”。
去年11月,騰訊集團旗下閱文集團的《斗羅大陸》《慶余年》等10部網文佳作入藏大英圖書館,成為中國網文風行全球的標志性事件。閱文集團海外用戶超過2.3億人,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網文平臺獨創的運營模式也隨之推向國際市場。
粵產微短劇出海表現同樣搶眼,涌現出楓葉互動、光盒動力、筷子科技等大批領軍企業。“中國故事內核加上本地化改編,成為短劇出海的‘流量密碼’。”深圳楓葉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南亞鵬分享道。
過去一年,廣東游戲出海營收規模達423.6億元人民幣。騰訊、網易、三七互娛等出品的多款手游也成為爆款:騰訊《絕地求生》全球下載量超過10億次;庫洛游戲《鳴潮》公測首日,就登頂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的iOS免費榜。
廣州市游戲行業協會會長王娟介紹,憑借強大的研發技術、良好的市場把控能力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創新性融合,這劑“粵味配方”讓廣東游戲在海外市場脫穎而出。
《熊出沒》《落凡塵》《雄獅少年》等“粵產動漫”也紛紛“搶灘”海外院線。其中,“熊出沒”系列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院線持續上映,多次刷新中國動畫出口新高度。
“中國故事”要真正融入當地文化市場,不僅要輸出內容,更要打造IP產業鏈,形成“雙向賦能”的立體產業生態。
華強方特不僅通過組建國際化翻譯、配音、發行等全流程人才隊伍,構建全球化發行網絡,還通過內容全產業鏈開發,將主題樂園、特種電影及配套設備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示粵產動漫產業“鏈動全球”的影響力。
“潮玩之都”東莞包攬全國近85%的潮玩、全球近1/4的動漫衍生品的生產。如杰森娛樂將非遺工藝融入卡牌設計,為國潮文化打造出海“新名片”,收集熱潮席卷海外。其中,《哪吒之魔童鬧海》系列收藏卡銷售額就突破億元。
隨著第二十一屆文博會啟幕,享譽海內外的“粵產”文化精品集中亮相,整裝待發的“文化航母”也將乘風破浪駛向“深藍”,為中國文化出海開辟“新航路”。
(記者 楊逸 李培 王涵琦 張思毅 徐子茗)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