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廣東陽江三山島500千伏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全面開工,這是我國首個海陸一體送出工程,將廣東陽江三山島的海上風電源源不斷送往粵港澳大灣區。
據悉,該工程距離陸地最遠達到92公里,屬于深水區海域,是我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規劃總裝機容量為2000兆瓦。工程相當于建了一條“深海電力高速路”,將實現大規模深遠海風電的高效送出。
“藍”海風起“綠”電來
廣東海上風電產業不斷創新突破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構全球能源版圖,大力發展新能源成為我國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2024年,廣東新能源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達11163.18億元,意味著新能源產業正式成為廣東第九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廣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步伐正不斷加快。
風能作為重要清潔能源之一,正邁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新時代。近年來,廣東通過出臺《廣東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修編)》等系列政策,積極發揮地域優勢,僅用5年時間,推動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躍居全國第一。
“綠電”海上來!廣東大陸海岸線長、海域面積廣,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風電大省,不僅沿海風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海上風電產業也在不斷創新突破。近年來,廣東向海圖強的腳步從未停歇,海上風電項目創造了多個紀錄——
?“十四五”以來,廣東已連續4年海上風電年度新增并網容量超過100萬千瓦,目前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累計已達到1222萬千瓦,居全國第一;
?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于2024年12月正式投運,預計每年可提供約5400萬度綠色電力;
?湛江遂溪江洪樂民100MW陸上風電項目于2024年12月并網發電,該項目是全國最高的現澆混塔陸上風電項目,其年發電量3.3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7.34萬噸;
?2024年9月,鑒衡陽江國家海上風電裝備質量監督檢測檢驗中心完成目前全球最長(147米)的海上風電葉片檢測;
?位于陽江沙扒海域的“三峽引領號”于2021年12月并網發電,是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風電機組;
?陽江建成涵蓋零部件到整機的風機裝備制造產業鏈,打造出全球產業鏈最完整、配套最齊全的千億級海上風電產業集群;
?陽江青洲一、二海上風電場項目是國內首個批量化應用單機容量11兆瓦風電機組的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實現了全球首個500千伏交流海上升壓站、世界首根500千伏交流三芯海纜的創新應用;
……
可見,大力發展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是構建廣東省現代能源體系的必由之路。
海上“風車林立”
轉出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進入2025年,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將持續為“海上新廣東”增添強勁動能。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新增電源裝機3000萬千瓦,開工建設陽江三山島、湛江徐聞東、汕尾紅海灣、汕頭洋東等海上風電項目。
目前,廣東正積極加大海上風電建設力度,預計到2025年,全省海上風電投產規模將達1500萬千瓦。根據《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廣東將引導和支持汕頭、汕尾、中山、陽江、揭陽海上風電產業基地規?;e位發展。
海上“風車林立”轉出新動能!面對廣東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發展命題,陽江三山島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等海上風電項目的加快建設,將有力支持粵東、粵西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助推廣東海上風電并網容量保持全國領先,讓高質量的電力建設以更綠色、更可靠的形態支撐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
資料拓展:
陽江三山島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是全國首個由電網企業統一規劃和建設的海上風電配套送出工程,也是首個±500千伏海上風電海陸一體、超遠距離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工程起于廣東陽江三山島風電場,止于廣東江門,線路總長293公里,其中,海底電纜長115公里、陸上輸電線路為178公里。工程總投資約103億元,計劃2026年10月投產。投產后,每年可直接向粵港澳大灣區輸送清潔能源約60億度,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將成為支撐灣區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統籌:楊格
策劃/視頻制作:李婷
校對:陳學德
素材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南方日報、南方+、陽江廣播電視臺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